第六十七章 战马到手(1/2)

接下来的数日,对於北平太守公孙瓚而言,可谓纠结万分。

高览与逢纪那日登门索马之事,让他心头有刺。

他既不甘心將辛苦培育的良驹拱手相送,又绞尽脑汁之下,也未曾想出有何理由能够妥善拒绝。

苦思冥想之下,公孙瓚终是提笔,修书一封,派人快马送往驻扎在孟津的刘备处,信中除却问候,更將袁绍以天子禁军需应天命打造『白马金甲』之师为由索要白马之事原原本本道出,字里行间难掩愤慨与无奈,询问刘备对此事的看法。

出乎公孙瓚意料的是,刘备的回信竟来得极快,且言辞恳切,见解独到。

刘备在信中明確表示,支持公孙瓚献马,且理由分析的头头是道:

其一,伯圭向来以“忠义宽仁”之名著称於世,若断然拒绝为天子禁军提供战马,必落人口实,有损清誉,此乃不智。

其二,此马是赠与天子禁军,而非袁绍私军,此举之后,在外人眼中,天子禁军乃由各路诸侯共同出力襄助而成,绝非袁绍一人之功,如此一来,袁绍日后也难以毫无顾忌地將禁军视为私兵驱使。

其三,幽燕之地素来盛產良马,伯圭根基深厚,区区千余匹白马,虽珍贵,却远不至於伤筋动骨。为顾全大局,避免授人以柄,此等付出,实属必要且值得。

刘备这番分析不说算得上如何洞悉人心,但公孙瓚看得出,刘备是在认真帮他权衡利弊,公孙瓚其实自己本身对这事心中也有了几分打算,只不过是自己那关不容易过去。

眼下有了刘备的分析,心中的不甘与分开终究被理智所取代,这才让犹豫不决的公孙瓚下定决心。

是啊,与可能背负的“不忠不义”之名跟潜在的政治风险相比,损失些战马,似乎……並非不可接受。

於是,就在高览与逢纪如约再次登门催促之时,公孙瓚终於点头,他强压下心头的不舍,摆出一副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姿態,慨然应允献马。

並言道,为表对天子之敬意,他特意命人精心挑选最上等的白马,以天子重建王师。

……

城外公孙瓚营地,马场。

交接战马之时,高览亲自带队前来。

军营中,千余匹毛色纯白神骏非凡的战马已集结完毕,正由军士们牵引看管。

纵是阅马无数的高览在亲眼瞧见这么多良驹之时也是惊讶万分,这战马之健硕,饶是袁绍营中最精锐的骑兵也难以相提並论,这公孙瓚竟然如此大方,果真挑选了最上等之马献与陛下?

而当高览看清楚负责此次交接、亲自监督挑选马匹的,是自己的小兄弟白马將军子龙时,高览才恍然大悟。

此时的赵云,已非初来乍到时的模样。

在公孙瓚帐下安顿的这段时日,赵云凭藉过人的武艺和沉稳的品性,很快贏得了信任。

同时,通过这些日子的了解以及高览几次探望时候的讲述,赵云对联军內部错综复杂的局势以及各路诸侯的心思,尤其是天子刘辩在袁绍营中那看似尊贵实则微妙的处境,也已经有了大概的分寸。

至此,赵云才真正明白了当日天子为何坚持让他暂棲公孙瓚麾下的良苦用心,这绝非轻视,而是深谋远虑的保护与栽培。

因此,赵云谨记刘辩的叮嘱,在公孙瓚军中安心呆下,潜心学习。

按照高览的传话,赵云重心放在了学习公孙瓚那支威震北疆的“白马义从”的训练之法以及战阵之术上。

公孙瓚对这位新投奔的年轻將领也颇为赏识,虽未立刻委以重任,但一些重要但不涉及军机的繁琐事务,列如这次为天子挑选良驹,便交给了赵云负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