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昔日之城(2/2)
柳玄立即想起了山西陶寺遗址,那是后世所知的中华最早的天文观测设施。
一个具有观测缝的夯土建筑基址,被认为可以用来观测日出方位,確定节气、四季和历法,足以完成“观象授时”的重任。
陶寺文化对夏人有深远的影响,夏启的子孙铁定继承了这套体系。
柳玄重新驾云腾空,从空中对整个的城市遗址进行“户检”,摸索天文设施的地基方位。
柳玄闭目凝神,解放场,地仙境界的感知在废墟之上散开。
当年无法探知的细节,当下在脑海中纤毫毕现。
夏都城內的主干道网络,在某个节点突然偏转的角度恰好对应北斗柄指向。
元无在脑海中熠熠生辉,將道路脉络与城墙走向转化为交错的经纬虚象。
但见所有宫室轴线的延伸线在西北方向交匯於一点一一那里本该是观星台所在,如今却只剩荒丘。
柳玄睁眼,降落到了曾经坐落看观星台的黄土垄上。
他双膝跪地,双手触地,从地下的涟漪中把脉。
五行之气顺著手指弹入大地,柳玄的意识传来编钟般的迴响。
十八重夯土台基的虚影逐层浮现,每层都嵌著暗合天象的玉圭碎片,最顶端竟残留著被雷火劈焦的表木残骸。
“抓住了!”
柳玄抚过焦黑的表木断面,触感冰凉如浸寒泉。
这根本不是什么普通未柱,而是以上古的建未製成的测影圭表。
《周算经》载“夏至影长一尺五寸”的奥秘突然贯通一一原来夏人通过圭表测影確定“地中”,继而以地中为核心构建王都。
他忽然挥袖扫开积土,露出青石砌成的观测缝。
缝隙偏角恰与陶寺遗址如出一辙,但內侧嵌著的不是普通灵石,而是刻有龙形暗纹的黑曜石片。
当夕阳余暉穿透石缝时,在地面投出的光斑正好笼罩三片龟甲,组成苍龙七宿的星图远处伊水忽然腾起氮氬水汽,在暮色中幻化成卷册虚影。
柳玄福至心灵地掐算方位,发现这正是《尚书·尧典》记载的“寅宾出日”祭祀路线原来夏都观象台不仅测影,更与伊水灵脉结成天地大阵。
柳玄顿悟:他们以山河为器,以星辰为度,画出的竟是超越时代的浑天星图!
柳玄找到了夏都遗址中符合情报的位置,所谓的“奥秘”看来就是夏人以观星台为阵枢而布置的法阵。
但是,观星台与从前的阵柱均已不復存在,这样一座法阵,只能让柳玄慨嘆“先人的设计甚为壮绝”。
除了慨嘆之外,这座古老而残缺的法阵,对柳玄毫无意义,这与情报的金色等级不符啊—
柳玄闔目盘坐在焦黑的表木残骸旁,任凭星移斗转纹丝不动。
地仙之体自成一方天地,呼吸渐与地脉下的动静同频共振。
寅时三刻,东方苍龙七宿恰好行至遗址正空。
所有银线在柳玄座下交匯成光涡,托看他缓缓升至半空一一整座观星台竟在星力作用下短暂重聚。
柳玄忽觉脑海震盪,一段星图直接刻入脑海。
他猛然睁眼,废墟荡然无存,他身下是高耸的观星台,周遭是一座古朴的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