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垒堰之功,助蛇修行(1/2)
汶水的脾气极不稳定,一年之中,有八成的流量都集中在夏季。
每到夏日,滔滔洪水就会成为这方天地的噩梦,摧垮农田,吞噬一切。
柳玄指挥申时行开闢了宝瓶口之后,汶水被一分为二,原先的水道成为內江,从宝瓶口流出的成为外江,其汹涌之势有所缓解。
但巴蜀大地依然未能走出困顿,饥饉仍旧笼罩在蜀人的头顶。
因为一旦离开夏季,汶水就开始怠工,渐渐进入了枯水期,民眾没有足够的水来抚慰庄稼。
庄稼一枝,虽靠粪当家,但无水不成家。
於是,柳玄又借天意之名,指挥申时行向上游跋涉了一小段。
距离宝瓶口有二里的一处江心沙洲,被柳玄选作了下一个战场。
此处,距离汶水的主要出山口有地势的落差。
柳玄用蛇尾指著江心的沙洲,告诉申时行:要在此作堰。
柳玄给申时行画了一个大饼。
“这项事业,將会让我们的功德泽被万古,在冥冥之中,帮助你我衝破修行的一切瓶颈!”
申时行没见识过领导的惯用话术,它顿时两眼放光,干劲满满。
趁著枯水期,柳玄领著申时行去了青城山周边的竹林。
申时行运用风刃,將一根根竹子砍倒。
隨后,它操纵著沙土,使之形成“双手”。
按照柳玄的要求,申时行將竹木製成了无数的三脚架。
这就是闭水三脚。
申时行在风的加持下,用一个个闭水三脚搭建起了临时的挡水设施。
虽然申时行不太懂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既然柳玄说要这么搞,那么必有深意。
由於是枯水期,这个临时垒就的挡水设施,替沙洲分隔了水流,使得柳玄可以从容布置地给沙洲的底部打下密集的木桩。
柳玄找来大量的卵石,装入了由申时行製作的圆筒竹笼。
申时行將这些竹笼,依託沙洲,层层垒叠,构筑起了一个分水堰。
由於分水堰形似鱼嘴,所以申时行和柳玄都以“鱼嘴”来称呼。
今年,申时行有一半的时间都在构建鱼嘴上。
柳玄只有在每日情报都是无用信息的时候,才会与申时行一同参与劳动。
要是有情报指引了有价值的资源,柳玄会去探索,让申时行独自干活。
当然,柳玄搜刮到的精华,都会分一些给申时行。
偶尔有蜀人路过,远远望见一蛇一豹的劳动时,不禁心潮激盪。
一想到前些年汶水被分流,平原的境况稍稍得以改善,有些人便会远远参拜,以表敬意。
时光匆匆,到了第二年,飞沙堰落成。
他与申时行打造的“都江堰”已经初具规模。
“四六分水,二八排沙,涨水不涝,枯水不旱”
如此梦幻般的效果,在不使用法阵的情况下,呈现在了蜀人面前。
缔造了这一切的蛇与豹,对生存於盆西平原的蜀人来说,那就代表了还不完的恩情。
汶水摇身一变,不再像“暴躁老母”一样摧残眾生,而是规规矩矩地流入平原,形成了密集的灌溉网络。
蜀地的诸多氏族將这个水利工程,称之为“豹垒蛇堰”,简称垒堰。
因为是看著一豹一蛇,慢慢垒起来的。
一年復一年,前来参拜的蜀人越来越多,一个亭子修了起来。
当这个亭子变成了一间庙宇,距离开闢出宝瓶口,已经过了十二年的时间。
庙里供奉著蛇与豹两座陶像。
豹子捏得像只大猫,蛇捏得像只蛔虫。
虽然神像的外表欠佳,但柳玄与申时行偶尔路过庙前的时候,周遭的蜀人都会齐齐拜倒。
为了利用蜀人对垒堰之功的崇拜,一位小氏族的族长向申时行派了使者,希望能承认他是庙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