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矛盾(1/2)
张明的声音带著一种刻意维持的平静,甚至透著一丝不易察觉的委屈:“领导,我这司机的工作,薪资待遇在咱这小地方真算顶顶好……我,我是真怕丟了这饭碗啊……”
他的话语逻辑清晰,指向明確——动机不足。
但这恰恰是整个案件最令人抓狂的矛盾点——时间线上。
三分钟!
短短一百八十秒內,要完成悄无声息的投毒,要完成足以致成年男性於死地的勒毙,还要製造出砸碎玻璃的假象或真实破坏?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太可能。
张明的笔录,暂时將他“消失的三分钟”解释得严丝合缝——他说他砸了玻璃。
这本该是他的“不在场证明”或者“行为解释”。
然而,这个解释本身却像一个更大的问號砸在眾人心头,杂碎玻璃,那动静呢?
別墅並非空谷幽宅,当时里面分散著整整10个人,
四个手脚麻利的清洁大婶、四个孔武有力的杂工、一个精明干练的管家,再加上他这个司机!
除非所有人都在那一剎那聋了,或者……集体默契地保持了沉默?
现在有两个逻辑解释不通的地方,
第一,王金富在张明进入房间后才被勒死。
那么,剧烈的挣扎、窒息的声音、甚至凶手可能发出的响动呢?张明他是聋子吗?怎么可能一点动静都听不到?
东二,王金富在张明进入前就已经死了(被毒死或勒死)。
那么,投毒和勒毙这两项关键操作,张明就完全失去了时间窗口,他根本没机会动手!
投毒的机会?確实广泛。
像负责端茶倒水、打扫王金富私人空间的王婶,甚至接触过食物饮品的其他人,都具备投毒的条件。
但勒毙……这需要力量、需要接近、需要一瞬间的爆发与控制!
环顾当天別墅內的10人:四个清洁阿姨、一个管家、四个杂工、一个司机。
除了四个杂工可能力气大些,其他人似乎都不具备悄无声息完成勒毙的“条件”。
而更关键的是,时间线似乎封闭了所有人单独作案的可能通道!
张明的口供,看似打开了玻璃破碎之谜的门,却把整个案件锁进了“不可能犯罪”的境地。
没有张明这份口供,还能解释为王金富在一个近乎“密室”的状態下离奇死亡。
但现在……它变成了一个逻辑上无法自圆其说的死局!
林涛感觉一股无形的压力扼住了自己的思考,额角隱隱作痛。
这案子……又进了死胡同。
“林队……”周永福的声音適时响起,“別墅里另外九个人已经在押送回来的路上了,这都过了饭点,人是铁饭是钢,要不……咱们先去食堂垫点?”
林涛深深吸了一口气,他点点头,眼下確实需要换换脑子。“行,走吧。”
食堂的路径不长,刚走到门口,一个高大的身影拦在了面前——王翔飞。
林涛的瞳孔几乎是本能地微微一缩。
身高一八五!体型轮廓,与记忆中那个在夜色中匆匆离去的黑衣身影瞬间重叠,一股强烈的警惕感窜过全身,
巧合?林涛从不相信纯粹的巧合,尤其是涉及死者直系亲属时。
更何况,王金富名下的烂摊子,资金流云遮雾绕,王翔飞这个儿子,真能完全置身事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