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新生(2/2)

李秀兰负责內部的精装修。

她用旧报纸仔细地糊墙,试图掩盖那些脱落的墙皮和渗水的痕跡。

虽然很多地方很快又因为墙壁的潮气而翘起脱落,但至少看起来清爽了不少。

她和张大妈把从废品站低价淘换来的三张旧课桌和两条长条凳,仔细擦洗乾净,在靠窗光线最好的地方拼成了简易的生產工作檯。

陈默则开始规划空间:

生產区:靠窗的工作檯是核心区域,光线充足,便於精细操作。

展示/接待区:进门左手边相对整齐的空地,用一块相对平整的旧门板搭在几个空原料箱上,形成一个简易的展示台。未来这里將陈列他们的產品。

原料区:右手边靠墙的位置,堆放著整理好的彩色布头、塑料管、线轴等原料,用麻袋盖著防尘。

成品与办公区:最里面的角落,用几块旧木板和布帘隔出一个小小的空间,用於存放做好的成品、帐本和少量现金。这里也是陈默的“办公点”。

当最后一处角落被清扫乾净,四人站在门口,看著这个由他们双手从废墟中一点点重建起来的空间。

虽然脸上、手上、衣服上全是灰土和污渍,但每个人的眼睛里都闪烁著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和自豪。

“掛牌!”

陈默的声音带著一丝激动。

李秀兰早已准备好裁好的红纸和毛笔。

她深吸一口气,饱蘸浓墨,在眾人注视下,手腕悬空,郑重地写下两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启明”。

陈默亲自踩上凳子,小心翼翼地將这张红纸招牌,贴在了刚刚修好的门楣之上。

简陋却充满生机。

新家落成带来的兴奋尚未褪去,现实的压力便接踵而至。

空空荡荡的工坊急需运转起来,才能兑现对街道的承诺:创造价值,解决就业。

掛牌后的第三天上午,陈默正在他那张用空原料箱和破木板搭成的“办公桌”前,对著几张新画的发卡草图皱眉。

王卫国和赵铁柱外出採购原料和打探市场了。

李秀兰则拿著抹布,擦拭著旧课桌工作檯。

这时,虚掩的门外传来刘干事熟悉的声音:“李秀兰同志在吗?”

“刘干事!”李秀兰连忙放下抹布迎上去。陈默也站起身。

刘干事侧身让开,露出身后跟著的两位妇女。

一位看上去五十多岁,头髮灰白,穿著打著整齐补丁的蓝布褂子,面容清瘦,眼神有些拘谨,手指关节粗大,一看就是常年操劳的手。

另一位年纪稍轻,约莫四十出头,圆脸盘,剪著齐耳短髮,穿著件半新的碎衬衫,脸上带著几分侷促,双手不停地绞著衣角。

“陈默,秀兰,”刘干事指了指两位妇女,“这是街道办王主任交代的,给你们『启明小组』介绍的人手。这位是王大娘,”他指向年长的那位,“老伴走得早,儿子在乡下插队还没回城,自己身体不太好,靠糊纸盒、纳鞋底勉强餬口,是咱们街道的重点困难户。”

王大娘微微欠身,“给组织添麻烦了。”

刘干事又指向年轻些的:“这位是孙婶,男人在运输队开车,前年出事故伤了腿,干不了重活,家里三个娃都在上学,负担重得很,也是需要帮扶的对象。”

孙婶赶紧堆起笑容,连连点头:“是是是,谢谢领导,谢谢领导给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