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隱秘的流行(2/2)

成本:

彩色布头:0.20元

塑料珠、亮片:1.50元(赵铁柱採购价)

尼龙线:0.80元(赵铁柱採购价)

髮夹、橡皮筋底座:4.00元

总计成本:6.50元

利润:27.50 - 6.50 = 21.00元

“二十一……块?”王卫国看著李秀兰写在帐本上的数字,这才几天?三个人就赚了这么多?虽然分到个人头上不算巨款,但这意义完全不同!

这不是倒卖赚的差价,是他们亲手创造出来的价值!

陈默拿起一个剩下的串珠小发绳。

这21元,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

它证明了他们的思路可行——利用信息差发现需求,组织生產,创造价值。

......

接下来的几天。

仓库里瀰漫著布料的粉尘。

“哐当”一声,虚掩的仓库门被推开。

王国栋主任背著手,走了进来,身后跟著街道办的刘干事。

三人立刻停下手中的活计,站起身。

“王主任!”陈默迎上前。

王国栋没应声,目光扫视著整个仓库:地上堆著五顏六色的碎布头和原料袋,桌上散落著针线、剪刀和半成品,角落里是陈默睡觉的小隔间。

这里与其说是生產场所,不如说是个勉强棲身的窝棚。他的眉头越皱越紧。

“就……在这儿搞生產?”王国栋终於开口,带著明显的不赞同。

他指著那些原料和工具,“这环境?这安全?万一失火了怎么办?东西丟了谁负责?市管会或者上级来检查,看到你们窝在这破仓库里搞这些,街道办怎么解释?”

一连串的问题砸下来,陈默的心沉了一下,知道最担心的情况来了。

他硬著头皮解释:“主任,我们主要是考虑这里地方够用,也……省钱。”

“省钱?”王国栋哼了一声,“省钱不是这么省的!你们现在是掛著『街道生產自救小组』的名头,不是以前偷偷摸摸搞点小动作了!代表的是街道的形象,要正规化!”

他顿了顿,语气不容置疑,“街道办研究了,你们这个小组,必须找个正经点的门面!不能在仓库搞了!这是硬性要求!”

“门面?主任,那……那得多少钱啊?”王卫国脸上充满了焦虑。

李秀兰也紧张地看著王国栋和陈默。

找门面,意味著固定的房租,那是每个月雷打不动的支出,对他们刚刚起步的小作坊来说,压力巨大。

而且,有了门面,就等於从“地下”走到了“地上”,曝光度大增,是好是坏难以预料。

陈默心中也是五味杂陈。

喜的是,王国栋提出找门面,说明街道是真正在考虑將他们纳入管理,给予一定程度的“合法”身份,这是他们一直期盼的。

忧的是,正如王卫国所想,成本剧增,风险也隨之放大。

“主任,”陈默稳住心神,试探著问,“街道办……对门面有什么具体要求或者……支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