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转机(1/2)
这些时间,陈默买了一个崭新的硬壳笔记本,把老周头讲述的信息分类记录下来。
“需求:木工(东街张木匠邻居,打五斗橱,工钱面议)”
“供应:瑕疵毛巾(麻袋厂工会王姐,约五十条,价格可谈)”
“需求:缝纫机(飞人牌,八成新以上,东街张木匠,急!)”
“供应:旧工具(五金公司仓库,扳手/榔头一批,待处理)”
“需求:收音机(价格实惠,西巷赵家,给老人解闷)”
“供应:春雷牌收音机(八成新,粮站老马家,急售)”
然而,这些零散的信息,大多价值不高。
张木匠急需的缝纫机是硬通货,有票都难买,没票更是有价无市,他们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到可靠卖家。
五金公司的旧工具倒是个机会,但陈默亲自去看了,锈蚀程度不一,数量不小,真要接手转卖,需要本金和渠道,风险骤增,暂时只能记在本子上。
唯一赚到钱了的粮站老马家的收音机,被陈默介绍给了西巷的赵家买走了,在帐本上记下了第一笔微薄的“中介费”:两毛钱。
看著帐本上零星的小额进项和依然空空如也的“王卫国信息费”、“陈默信息费”栏,陈默知道,靠这些家长里短的小信息,很难快速积累起改变现状的资本。
他需要更大的信息差,更精准的“猎物”。
王卫国下班后常来维修组,看著陈默记录的本子和那可怜的收入,忍不住嘆气:“小陈,这信息费……咋感觉比卖菜还难挣啊?一天忙活下来,还不够买包烟的。
他习惯了倒卖时真金白银过手的实在感,对这种“空对空”的买卖,总觉得心里没底。
陈默没有气馁,他合上笔记本,目光扫过院子里堆积的破旧工业零件,“王大哥,急不得。信息就像撒网,网眼够密,撒得够广,总会有大鱼撞进来。咱们现在,就是在织这张网。你看这些,”他指了指地上的废铁,“它们背后,可能就藏著別人急需的东西,只是我们还没找到那条线。”
他顿了顿道:“特別是工业品,信息差更大,机会也更大。最近我修东西时,就特別留意那些带型號、带厂標的旧零件……”
......
临江县城,邮局门口,那块刷著绿色油漆的木牌在午后的阳光下显得有些斑驳。
陈默手里拿著一封王卫国托他寄给老战友的信。
邮局里人头攒动,他排在队伍末尾,目光习惯性地扫视著周围。
两个穿著深蓝色中山装、干部模样的人,腋下夹著黑色人造革公文包,站在邮局门口低声交谈,眉头紧锁,脸上写满了焦虑。
他们的声音在嘈杂中並不算大,但“轴承”、“急缺”、“306型號”、“生產试验”、“责任”这几个词断断续续地钻进陈默的耳朵。
陈默心中一动,装作不经意地向门口挪了两步。这下听得更清楚了些:
“……老李,这可怎么办?省城研究所那边催得跟索命一样!耽误了『东风-4』配套部件的生產试验,这责任咱俩可担不起!”说话的是个方脸中年,额头上沁著细密的汗珠。
被称作老李的干部推了推鼻樑上的眼镜,一脸愁苦:“跑了临江机械厂、市五金公司,连隔壁吴市的几个大厂都托人问了,都说没有!这种老型號的『306轴承』,现在新厂子谁还生產?库存?更是想都別想!可研究所的图纸上就指定了它,说是老设备適配,换新轴承反而影响精度……唉,真是要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