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科技突破(2/2)
但实现核聚变和核聚变小型化是不一样的。
大型核聚变装置,受限於其庞大的体型和外部复杂的辅助系统。
如矩形磁体大功率雷射庞大的冷却迴路,只適用於固定场景且启动时间长无法快速反应动態能量需求。
但小型化使用的场景就多了。
比如航天推进器,舰载动能,以及武器功能。
且小型化的核聚变还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內实现燃料供给、聚变反应、能量转换,以及散热这样一个完整的闭环。
两者之间的技术差距,並非是简单的按比例缩小,而是需要突破一系列瓶颈。
但凡有点科学常识的都知道核聚变反应需要在1亿c以上,且高密度和长约束的条件下才能够持续。
大型装置可以通过扩大体积来降低能量损耗,而小型化就必须在小空间內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
以常见的托卡码为例。
想要將其小型化,就需要將等离子体的体积压缩到≤10m3。
约束磁场的强度也要从5t提升到15t以上。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散热和材料受辐射的剂量率。
想要將其小型化,单单是材料的抗辐射能力就要比大型设施的强10倍以上。
如果说氘氚聚变是从0到1的突破,那么小型化就是1到100的跨越。
这也是为什么,科尔即便是攻破了核聚变技术,也耗费了好一段时间才將其实现小型化,直到今天才开始测试。
只要完成核聚变小情况,就能將其安装在飞船上。
深吸一口气,负责该项目的总负责人,鲍勃·亨德森博士站在高处指挥台,精神紧绷的通过加密频道指挥著技术员每一步操作。
“第一工程组,报告外层复合装甲防护层安装情况!”
“报告!多层钨合金碳化硼陶瓷复合装甲安装完毕,接缝处高能雷射焊接和无损探伤检测均达到標准!”
“很好,第二工程组,中子能量转换系统是否就位?”
“系统就位,液態鋰增殖成循环泵启动正常,金晶热电系统预冷完毕!”
“第三工程组,电子隧穿屏蔽层校准结果!”
“校准完成!超导磁约束线圈稳定,量子隧穿抑制场功率恆定输出在预定阀值!”
……
隨著一步步教检完成,最关键的一步来了。
鲍勃深吸一口气,声音清晰地传到每一位相关操作员耳中。
“燃料注入组准备,启动微机电系统,硅基燃料注入到阵列中。”
隨著命令下,达位於反应堆核心腔室顶部的12个微型高精度喷嘴,悄无声息地无声开启。
肉眼无法看见的氘氚混合染料,在极其精密的压力控制下,如同雾气一般,被均匀的喷洒入核心腔室內预先构筑的特殊晶格结构中。
这种晶格,是在单晶金刚石基底上生长出来的定向纳米管阵列构成。
其独特的原子排列和电子能,是约束高温等离子体的关键。
“燃料注入完成,腔室压力稳定,晶体格状態正常!”
鲍勃的目光扫过面前的参数,確认无误后,隨即下达点火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