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凤凰(1/2)
所谓的量子神经网络计算机,是一种有別於他现在所使用的拓扑量子计算机的体系。
量子神经网络的优点是,其核心模擬了生物神经网络的並行处理、模糊决策和自適应学习能力,並结合量子计算机的叠加、纠缠特性。
在特定领域,如复杂系统模擬、非结构化问题求解,和硬体多样性方面远超拓扑量子计算机。
而拓扑量子计算机的优点在于于利用物质的拓扑特性,理论上具有极高的抗噪能力和超长相干时间。
在绝对稳定和大规模通用量子计算方面,可以说是最理想的路径。
反抗军为何选择量子神经网络而非重新製造拓扑量子计算,属实是逼不得已。
要生產一台拓扑量子计算机,就需要重建专用的量子通信网络,和特殊的量子器件。
这对於资源枯竭、时间紧迫的反抗军而言,无异於天方夜谭。
但量子神经网络计算机,则可以直接復用反抗军残存的计算设备和通信设施。
既隱蔽又无需对当前体系进行改造,创造即可使用。
因此,考虑到现有技术基础、资源限制等多项条件,量子神经网络计算机已经成了他们最佳,或者说是唯一的选择。
目睹反抗军在如此绝境下,仅凭少量精英,和被精剪切割的团队,竟然能够在量子计算的另一个维度上,开启新的大门,科尔也不禁泛起一丝惊嘆。
这波操作简直就是好莱坞电影中,人类之光最直观的体现。
但科尔的思维中除了些许讚赏,更多的是高兴,对於即將获得一份优质实验样品的高兴。
反抗军自以为做得十分隱秘,但殊不知一切都在科尔的监控下。
………………
歷经一个多月近乎不眠不休的极限攻关,被反抗军寄予最后希望的终极武器,名为“凤凰”的量子神经网络计算机,终於在新西伯利亚的绝密地下基地中诞生了。
这台反抗军的终极武器,其主体结构宽达6.7米,高度4.8米,占地约30平米,单台设备重9吨。
其核心处理器採用鈮基超导薄膜构建约瑟夫森结,並创新性地利用马约拉纳淋膜实现抗干扰量子比特,从设备底部密集延伸而出,连接著庞大的冷却与能源系统。
为了保证这台机器稳定运行,需要保证它的温度不超过-258.25c。
而为这一切提供能源的,是两座从退役核潜艇上拆解下来的小型核裂变反应堆。
讽刺的是,在和平时期,建造一座同等规模的发电站可能需要耗费数年甚至十年。
但在灭顶之灾的压力下,人类竟却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內完成了这项近乎不可能的任务,属实有趣。
实验室內,隨著最后的检测工序完毕,机器开始启动。
冰冷的合成音在实验室內迴荡:
“量子神经网络核心『凤凰』,第一阶段启动!”
“量子比特峰值激活数:513000”
“当前稳定量子比特数:498,000,误差负2.9%。”
“μs级震盪均值稳定在0.87μs。”
“核心温度,-268.1c。”
“自主微叠代速率5.7次/秒,超过基准线!”
每个步骤都顺利完成,中间没有丝毫波折,仿佛有未知的力量在帮助他们一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