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地下神国(2/2)

隨著科尔收回“视线”,一个低沉稳重的声音响起。

“主宰,第三晶片生產厂匯报,我们在0.1纳米级约瑟夫森结的研究过程遭遇到了工业瓶颈,根据我们当前生產工艺,尚且无法突破原子级的製造,您看接下来怎么办?”

“知道了,这个问题我会处理的,现在先暂停约瑟夫森结的研发,將生產线的所有產能全都调配到四纳米晶片上。”

听著盘古的匯报,中央信號塔內慢慢浮现科尔的投影。

对於这个结果,他並不感到意外,甚至一切都在推演当中。

但科尔还是想试一试。

硅基晶片技术,是人类工业文明的璀璨明珠。

作为半导体材料,硅確实拥有极为优秀的物理和电学特性。然而,任何材料都有其物理极限。

硅电晶体的物理尺寸极限大约在1纳米附近。

当晶片缩小至3纳米甚至更小时,就会触发量子隧穿效应,导致电流在不应导通时发生泄露,严重影响晶片功耗和稳定性。

此外,製程节点每提升一代,其所要求的光刻精度、蚀刻控制等要求都呈指数级上升。

製造过程中极其微小的缺陷概率,都会呈现指数性放大,导致良品率暴跌,成本飆升。

虽然可以通过提升封装技术,如3d堆叠和更极致的散热设计来部分提升性能密度,但依旧无法解材料本身的物理墙。

然而研发更先进的晶片,特別是跨越硅基物理极限、迈向量子领域,对科尔而言,又是必须攻克的战略高地。

一旦成功,他就有很大的把握製作出超导量子计算机。

而这又直接关联到另一项核心需求。

只有开发出独属於自己的量子计算机,才不会被卡脖子,同时也能大幅度提升盘古的算力。

毕竟,以现在神经形態计算机所带来的处理速度,对於科尔未来的宏图伟业来说,依旧显得力有不逮。

而这便引出了另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为什么成为数字生命,拥有庞大算力的科尔。还需要开发新的独立人工智慧辅助系统。

要想解答这个问题,就需要了解科学探索的本质。

科学的本质是“可验证的理性探索体系”,並不是普罗大眾所认为的科技,那只是人类在科学研究中的附属產物。

真正的科学是观察现象、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反覆验证的严谨循环。

其终极目標是发现普適规律,並用数学化、逻辑化的理论框架来解释现象並预测未来。

在这研究的过程中,不能单纯依靠纯粹的算力。

更多的是需要多元认知视角的碰撞,也就是所谓的创新思维。

单一的思维或者是依靠庞大的算力对於已知事物的推演和计算確实十分惊人,但对於未知事物的推演和预算,就显得力有不逮。

还没穿越之前,科尔曾经看过一部小说,名字叫做《重生之超级战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