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某些粗製滥造的电视剧(2/2)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充满了无力感。
“我能说什么呢?”
“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还在上大四的学生。”
“我每天的生活,就是学校和剧组两点一线。除了上课、写作业,就是跟著老师们学习怎么拍戏。”
他摊了摊手,眼神里满是迷茫和不解。
“琼姚女士,是海峡对岸鼎鼎大名的大作家,她的作品,我只在书店里见过。”
“她的新剧本《还珠格格》,我连听都没听说过,更別说去看了。”
“我真的想不明白,我这样一个无名小卒,要去哪里,又怎么可能,接触到她那份据说还在保密阶段的剧本,然后去抄袭呢?”
“我……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他低著头,用力地搓了搓脸,那副样子,委屈得像个受了天大冤枉的孩子。
这番“示弱”的言论,让在场的老记们,都有些始料未及。
他们准备好的一连串犀利问题,此刻竟然有些问不出口。
这篇採访,很快就见了报。
曹煦那副“弱小、可怜又无助”的样子,通过报纸和电视,传到了千家万户。
舆论的风向,开始出现了一丝微妙的变化。
“说得好像也有道理啊,他一个学生,怎么可能搞到琼姚的剧本?”
“是啊,感觉这里面有事啊。”
看到这篇报导,贺秀琼立刻做出了反应。
她再次接受记者採访,咄咄逼人地表示:
“曹煦他本人,確实没有能力接触到剧本!”
“但是!他背后的製片人张季中,作为大陆知名的製片人,完全有可能,利用他在广电系统的人脉,从湘省台报审的任何一个环节,接触到《还珠格格》的剧本!”
“然后,再指使曹煦这个学生,进行抄袭和改编!这完全说得通!”
她將矛头,再一次精准地对准了张季中。
第二天,曹煦再次接受了那家主流媒体的独家专访。
还是那个会议室,还是那个记者。
只不过这一次,曹煦的精神状態看起来比上次好了不少,虽然依旧带著几分委屈,但眼神里却多了一丝沉静和坚定。
“曹导,对於贺秀琼女士指控张季中製片是幕后主使的说法,您怎么看?”记者开门见山,问题依旧尖锐。
曹煦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从隨身的包里拿出了一份报纸,正是前几天刊登了宋史专家赵鼎声那篇文章的报纸。
他將报纸摊开在桌子上,指著其中一段。
“记者朋友,你看这里。”
“赵鼎声专家在他的文章里提到,『以上观点,早在一个多月前,鄙人就已在《还珠公主》的剧本专家评审会上,当面向剧组提出过』。”
曹煦的语速不快,但每个字都清晰有力。
“请大家注意这个时间点,一个多月前。”
“我的剧本,在一个多月前,就已经完成並且提交到了广电总局,进入了专家评审阶段。”
曹煦抬起头,目光直视著记者的镜头,眼神里再也没有了之前的无助,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坦然和反问。
“我想请问琼姚女士,也想请问贺秀琼女士。”
“一个多月前,你们的《还珠格格》剧本,在哪里?”
“写出来了吗?完成了百分之多少?有没有任何可以证明其存在的人证或者物证?”
“总不能说,我的剧本在广电总局的专家评审会上放了一个多月,然后被琼姚女士隔空感应到,再写出了一个一模一样的故事吧?”
这番话,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所有人的心上。
对啊!
赵鼎声那篇文章,本意是来踩《还珠公主》的,没想到,现在却成了曹煦最有利的不在场证明!
一个多月前的专家评审会!
这个时间点,是任何人都无法偽造的,是有据可查的!
记者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关键点,呼吸都变得有些急促,他知道,这绝对是惊天大反转!
曹煦没有停下,他继续说道:“至於赵专家对我们剧本提出的几点批评,我很感谢,也虚心接受。”
“赵专家说我们剧名不妥,人物虚构,行为荒唐,立意浅薄。这些,我们都承认。”
“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拍一部歷史正剧。”
“《还珠公主》的定位,就是一部轻鬆、活泼、逗乐的古装喜剧,是一部『戏说』剧。”
“但是,”曹煦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无比郑重,“『戏说』不等於胡说,更不等於我们对歷史和文化没有敬畏之心。”
“恰恰相反,除了故事是虚构的,我们在拍摄过程中,对所有涉及到歷史细节的部分,都力求严谨。”
“我们的服装、道具、布景、宫廷礼仪、市井习俗,甚至是剧中人物吃的点心、喝的茶,我们都请教了多位宋史和民俗文化方面的专家,力求最大程度地还原那个时代的风貌。”
“我们的目標,是想把《清明上河图》里那种生动、鲜活的市井百態,搬到荧幕上。”
“我们希望,能向广大的观眾朋友们,展示和传播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大家在茶余饭后,消遣乐呵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份来自我们民族的,文化的自信!这些,都不是一些粗製滥造的电视剧可以比擬的。”
这番话,格局瞬间就打开了。
和琼姚方面那种纠结於情情爱爱、抄袭与否的口水战相比,曹煦的这番言论,高下立判。
至於谁是粗製滥造的电视剧,反正曹煦没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