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借名賑灾(2/2)

他也难以理解,这些百姓都这样了,怎么还不去造反,还不去抢大户、官府家的粮!就等著饿死?

同样是死,为什么要饿著等死?陈途安不明白。

直到一天夜里,脑海中如惊天火石般,闪过了一个念头:

“这里是古代封建王朝,百姓生来就没人教他们该怎么做,只知道这么做会有什么下场,百姓民智未开!”

船外忽然掛起大风,风从甲板上呼啸而过,狂风吹得陈途安难以平静。

回想前世近代史,不正是开民智的过程?

甚至八九十年代了,在穷山僻壤里,竟还有人登基称帝,攻打县医院。

多少先辈,在这条被封建思想禁錮数千年的曲折小路上,艰难前行。

才有如今的陈途安,他敢造反就是骨子里,从没怕过所谓皇帝、所谓皇权!

更何况当今那位子上,还是一千古昏君。

宋朝虽然远比满清时思想开放,但那是对士大夫而言,普通百姓仍是猪狗……前有方腊,后又钟相,全部与宋军死战到底,是有原因的。

这些饱受压迫的百姓,一旦有人煽动,定然会云集而景从。

————

原本越往汴京方向走,水流越急,船队应该越慢才对,他们的速度却快了起来。

只因过了楚州,就少有受灾地区,王安自然也能以賑灾名意再敛財。

九月中旬,船队终於进入京畿境內,放眼望去全是一马平川平原、田地。

漕河上船只变得更多,来自四面八方的商船、官船、漕船皆在此匯聚。

但陈途安发现,越靠近汴京,城镇也越多,但相反野外村庄、人烟也越来越少。

甚至有些区域,农田大片拋荒,这些关中平原最好的农田,竟然没人耕种。

他问师父曹轩,对方只答道:“京畿境內,百姓负担极重。”

陈途安感慨:“京畿都如此,天下百姓生產何其艰难。”

曹轩也想不通,这大宋到底怎么了,明明京畿郊外四年前不是这样。

只说:“奸臣当道,官吏贪污。”

曹轩也贪过,但他自认为是清官,他所贪的都是不得不贪,有些时候,他不拿这大宋的官就没法当。

陈途安笑而不语,曹轩还有一句没说,昏君在位。

这句话许多人都懂,但没几个敢说。

汴京城极大,如今的汴京城,两年前刚刚扩建过。

但城外依旧有眾多建筑,集中在河岸、城门两边。

这座常住人口一百五十万的巨城,震住了陈途安和王金两兄弟。

王金:“我嘞个乖乖,这城墙可真高啊!”

王鑫:“人也好多,到处都是。”

一旁路过的汴京本地閒汉听到,不由仰起头,用鼻孔看向这群臭外地的。

一行人进城后,先找了客栈住下。

第二天一早,曹轩去吏部报导,陈途安则去了礼部鸿臚寺,学习入宫礼仪。

一连学习七天,掌握各种古怪礼仪后,陈途安这才被允许进宫。

好在赵佶这些年都不上朝,不用起那么早等著早朝结束。

在王安指引下,陈途安在皇城角门下接受搜身。

“咚!”桌面发出沉重响声。

那侍卫拿起模样古怪的转轮火枪,检查一番也没看出什么,不清楚这玩意儿能不能带进去。

问陈途安:“这是干什么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