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大理寺司直(2/2)
乾元帝眼中寒光迸射:“卫国公世代忠良,乃开国元勛之后,更为大周镇守边疆数十载。如今他的两位后人初入京城就平白无故遭此劫难,若朕不严加惩处,岂不让天下忠臣寒心?让四方番邦笑话朕治国不利,朝廷昏聵无能?”
殿中群臣不敢言语,隨后只听这位帝王冷冽的声音在殿內迴荡:“童爱卿,山南伯现在何处?”
童槐躬身道:“回稟陛下,臣已將其羈押在镇抚司大牢,等候圣裁。”
“很好。”
乾元帝微微頷首,隨即厉声道:“传朕旨意:山南伯罗泗河褫夺爵位,贬为庶民,流放西北戍边。其府中男丁同罪流放,女眷没入教坊司。著刑部即刻擬旨,不得延误!卫国公长孙当街伤人,虽事出有因,然其行径恶劣,已引动民间议论,此事有损朝廷威仪。若不惩处,何以正纲纪?著即罚没卫国公左辽两年俸禄,以儆效尤。望卿等引以为戒,恪守臣节,勿负朕望。”
“陛下圣明!”群臣高呼。
两年俸禄,罚著玩呢?
现在为止,就算不知道的人也已经被旁人告知了,所以没有人会在这时候跳出来既得罪皇帝,也得罪卫国公。况且山南伯儿子所做之事,再加上山南伯昨日在御书房的欺君之罪,这样罚也不算太重。
童槐並未归座,而是转向左辽拱手问道:“上柱国,本官听闻令孙今昭在幽州时便时常参与府衙与按察使司公务,颇有见解,不知此事当真?”
左辽微微頷首:“確有此事,不过是小儿顽劣,跟著衙门里的人胡乱见识罢了。”
“上柱国过谦了。”
童槐转身向乾元帝躬身道:“启稟陛下。月前幽州按察使奏报中曾提及,上柱国之孙仅用半日便破获一桩骇人听闻的食心案,更將当地富户勾结县令的罪证一併查获。如此才干,实属罕见。”
左辽静立不语。
乾元帝轻叩御案:“朕亦有所耳闻。上柱国,令孙做得不错。”
“臣代孙儿谢陛下讚许。”左辽深深一揖。
皇帝目光扫过殿中眾臣:“既然上柱国之孙已至京城,又在此道颇有天赋,朕自当量才而用。传朕旨意:授卫国公左辽之孙左今昭大理寺司直之职,待其伤愈后即刻赴任。”
正六品?
年仅二十便任大理寺正六品官职?
殿中顿时响起细微的骚动,眾臣不禁交头接耳。有人偷眼望向首辅与户部尚书,首辅出来阻止了两句,然后因为有关左家,户部尚书照例也出来反对两句,其余朝臣也出来引经据典两句。
之后陛下露出不悦,再次讚嘆了一番左家的功绩与自己知人善用的原因。
最后力排眾议,当朝敲定此事。
明眼人都看得明白,四皇子在狱中因为私交而动用私刑,致使左今昭重伤呕血,甚至是在大庭广眾之下昏迷。皇帝此举不过是为安抚卫国公,这一纸任命,说到底不过是给左家的一个小交代罢了。
反正也就是个閒职,给就给了。
不过肯定不止这么简单,但剩下的就等他们在御书房自行商量了。
“臣代孙儿谢陛下隆恩。”左辽深深一拜。
散朝后不久,左辽果然被皇帝的贴身大太监唐公公引至御书房。
御书房內,左辽將忧虑之情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不过分单薄,又不显得虚偽做作,戏味太重。这番表现很快便有了结果:朝廷不仅承诺会在下一轮漕运时额外补足此次漕运亏损,更保证后续漕运开支不会再次出现大幅缩减的情况。
其实自左今昭抵京后,此事便已基本有了结果,最起码不会再出现总輜重低於原先八成的情况。
但毕竟只是心照不宣,没有切实的承诺,所以此刻在御书房內,当著几位重臣的面得到皇帝亲口承诺,左辽这才真正放下心来,郑重应下了此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