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申明亭(2/2)
申明亭是一座半开放式的亭子,此刻亭子內外已经围了不少看热闹的百姓。
亭中,两方人正在对峙。
一方是两名衙役,簇拥著一个尖嘴猴腮的中年男人。
那男人穿著一身绸衫,手里把玩著两颗核桃,一副有恃无恐的模样,显然是个讼棍。
另一方,则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掌柜,和一个看起来只有十六七岁的少女。
老掌柜一脸悲愤,少女则满眼泪水,死死地咬著嘴唇,显得无助又倔强。
亭子正中,负责调解的乡老愁眉苦脸,显然是左右为难。
谢陞没有惊动眾人,只是站在人群外围,静静地听著。
很快,他便弄清了事情的原委。
被打的衙役叫张雨,是县衙里的老混子。前几日,他去老掌柜新开的“秦味小馆”吃了一碗麵,吃完抹嘴就走,不给钱。
那少女是小馆新来的伙计,名叫杏儿,是从陕西逃难过来的。
她不懂大名府的“规矩”,便追出去和张雨理论。
张雨非但不给钱,反而见杏儿有几分姿色,便动手动脚,言语轻薄。
老掌柜衝出来护著伙计,与张雨爭执起来,情急之下,推了张雨一把。
这张雨本就是个泼皮,当即躺在地上撒泼打滚,大喊“刁民殴打朝廷命官”。
隨后,他便请了城里有名的讼棍王行肆,一纸诉状告到了县衙。
可怜老掌柜和杏儿,被关在大牢里受了几日罪,实在熬不住了,才托人请了乡老,想在此处和解。
此刻,那讼棍王行肆正口若悬河,顛倒黑白。
“……各位乡亲父老评评理!张雨哥身为朝廷公人,日夜为本县治安操劳,不过是饿了,在他们店里吃碗麵,那是瞧得起他!他非但不感恩,反而纵容这来路不明的丫头,当街辱骂公人!老掌柜更是胆大包天,竟敢动手殴打命官!这要是在前朝,可是要杀头的大罪!”
“如今,张雨哥念他们初来乍到,不懂规矩,愿意和解,已是天大的恩德。只要他们赔付张雨哥五十两银子的汤药费,再当眾磕头认错,此事便就此揭过。否则,哼哼,大堂之上,板子可是不认人的!”
五十两!
人群中发出一阵倒吸凉气的声音。一碗麵,竟要赔五十两!这简直是敲骨吸髓!
老掌柜气得浑身发抖,指著王行肆,嘴唇哆嗦著,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杏儿更是嚇得脸色惨白,眼泪扑簌簌地往下掉。
负责调解的乡老也是一脸为难,只能劝道:“刘掌柜,要不……要不就认了吧。好汉不吃眼前亏啊……”
眼看著一桩明明白白的冤案,就要在这光天化日之下,被这群无赖定了性。
人群中,却突然响起一声毫不掩饰的嗤笑。
“噗嗤——”
这笑声不大,但在落针可闻的亭子里,却显得格外清晰。
眾人循声望去,只见亭子边的一张石凳上,不知何时坐了一个年轻人。
他穿著一身华贵的锦缎长袍,外面罩著一件黑色的貂皮大氅,腰间掛著一柄镶金嵌玉的腰刀,气度不凡。
他身后,还站著四五名身材魁梧、眼神锐利的彪形大汉,个个都按著刀柄,浑身散发著生人勿近的煞气。
那年轻人手里正拿著一张热气腾腾的肉饼,他咬了一大口,一边嚼著,一边含糊不清地说道:“我道是什么大事,原来是狗仗人势,泼皮敲诈。这等烂事,我见得多了,可像你们这么不要脸的,还真是头一回见。”
说话之人,正是石开。
他今日带人巡街,正觉得无聊,恰好路过此地,便停下来看个热闹。
那讼棍王行肆被人当眾揭了短,脸上顿时掛不住了。
他斜眼打量了一下石开,见他虽然衣著华贵,但面孔陌生,便以为是哪里来的富家公子,当即冷笑道:“你是什么人?敢在此处胡言乱语,扰乱公堂!”
那衙役张雨也仗著自己是公人,色厉內荏地喝道:“小子,饭可以乱吃,话可不能乱说!你这是在藐视朝廷法度!”
“朝廷法度?”石开又咬了一口肉饼,仿佛听到了天大的笑话。
他站起身,慢条斯理地走到亭子中央,用那只没拿饼的手,拍了拍张雨的脸。
“啪、啪、啪。”
力道不重,但侮辱性极强。
“就你这副德行,也配谈朝廷法度?”石开的眼神陡然变冷,“一碗麵钱都不给,还调戏人家小姑娘,完了被人推一把,就敢敲诈五十两。你说,这要是闹到知县大老爷面前,是你屁股上的肉先开,还是他的店先关门?”
张雨被他看得心底发毛,下意识地后退了一步。
他身后的两名同伴,也被石开身后那几个亲兵的眼神嚇住,不敢上前。
讼棍王行肆眼珠一转,立刻换了一副嘴脸,尖声道:“这位公子,你可不要血口喷人!我们这可是在申明亭,有乡老作证,是他们在调解!你强行插手,是何道理?”
“道理?”石开笑了,他指了指自己的拳头,又指了指腰间的刀,“在这大名府,我就是道理。怎么,你不服?”
囂张!
霸道!
人群外围的谢陞,將这一切尽收眼底。他怀里的手炉明明是温的,可他却觉得一股寒气从心底升起。
又是石开!
这个武夫!
可偏偏……谢陞看著那瑟瑟发抖的少女和悲愤欲绝的老掌柜,再看看那囂张跋扈的衙役和讼棍,心中竟生出一丝荒谬的快意。
他这个知县办不到的事,这个武夫,却轻而易举地办到了。
“你……你敢威胁朝廷命官!”张雨壮著胆子喊道。
“聒噪!”石开懒得再跟他废话,对身后的石虎使了个眼色。
石虎心领神会,上前一步,蒲扇般的大手一把揪住张雨的衣领,就像老鹰抓小鸡一样,將他提了起来。
“你……你们要干什么!我……我可是县衙的公人!”张雨嚇得魂飞魄散。
石开走到那对父女面前,將手里剩下的半张肉饼递给那个叫杏儿的少女,温声道:“拿著,垫垫肚子。”
杏儿怯生生地看著他,不敢去接。
老掌柜连忙拉著女儿跪下:“多谢……多谢公子仗义执言!”
“起来吧。”石开虚扶一把,目光转向那讼棍王行肆,冷冷道:“五十两,是吧?我给了。”
说著,他从怀里摸出一锭足有十两的银子,丟在地上。
“这十两,是赔你主子那碗面的。够不够?”
王行肆看著地上的银子,眼睛都直了,下意识地就要去捡。
“剩下的四十两,”石开的声音如同九幽寒冰,“我用你这条命来抵,如何?”
王行肆伸出去的手,僵在了半空。
他抬起头,对上石开那双毫无感情的眸子,一股寒意瞬间从尾椎骨窜上了天灵盖。
他毫不怀疑,眼前这个年轻人,真的会杀了他。
“不……不敢……公子饶命!饶命啊!”王行肆“噗通”一声跪倒在地,磕头如捣蒜。
被石虎提在手里的张雨,更是嚇得屁滚尿流,连声求饶:“好汉饶命!爷爷饶命!我不要钱了!我再也不敢了!”
“现在知道错了?”石开冷哼一声,一脚將地上的银子踢到老掌柜面前,“拿著,算是我请你们的。以后再有不开眼的来找麻烦,就报我石开的名字。”
石开!
这个名字一出,周围的人群顿时一片譁然。
原来他就是那个新上任的卫所副千户,大名县谁不知他招兵买马!
那衙役张雨和讼棍王行肆,更是面如死灰。
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敲诈勒索,竟敲到了这位活阎王的头上。
“石……石大人……小人有眼不识泰山,您大人有大量,就把小人当个屁,给放了吧!”张雨哭喊道。
石开看都懒得再看他们一眼,转身就准备走。
就在这时,一个清冷而又威严的声音响起。
“且慢!”
眾人回头,只见大名府知县谢陞,正黑著脸,从人群中走了出来。
“本官在此,谁敢放肆!”谢陞的声音不大,却带著一股不容置疑的官威。
他走到亭子中央,目光如电,先是扫了一眼跪在地上的张雨和王行肆,然后落在了石开的身上。
“石副千户,好大的威风啊。”谢陞的语气里,充满了压抑的怒火,“在本官的治下,私设公堂,滥用私刑,你把朝廷的法度,置於何地?”
他必须站出来。
如果任由石开这样胡来,那他这个知县的顏面何存?县衙的威信何在?大名府的法纪,岂不成了笑话?
石开看著眼前的谢陞,脸上露出一抹玩味的笑容:“谢大人,你哪只眼睛看到我滥用私刑了?我只是看这位公人身体不適,让我手下扶他一把。又看这位讼师腿脚发软,让他跪下歇歇。至於这银子,是我看这父女可怜,赏给他们的。怎么,这也不合大明的法度吗?”
“你!”谢陞被他这番歪理驳得哑口无言。
石开上前一步,凑到谢陞耳边,用只有两个人能听到的声音低语道:“谢大人,你是个清官,是个好官。但你手下这些狗东西,却在败坏你的名声。今天这事,我要是不管,他们就得被活活逼死。你管,你又能怎么管?把他们抓回大牢,再审个十天半月,最后各打五十大板,不痛不痒地放了?谢大人,你那套规矩,救不了人,只能让好人受气,坏人得意。”
谢陞的身子微微一颤,脸色变得更加难看。
因为石开说的,是事实。
他看著石开那张带著一丝嘲讽的年轻脸庞,心中百味杂陈。
“来人!”谢陞深吸一口气,终於下定了决心。他不能让石开的“道理”,成为大名府的“道理”。
“將衙役张雨、讼棍王行肆,以及这两位……证人,一併带回县衙!本官要亲自升堂审理此案!”
他特意加重了“证人”二字。
石开眉毛一挑,他知道,这是谢陞在向他宣示主权。
也好。
他倒要看看,这位满口仁义道德的谢知县,能审出个什么来。
“谢大人英明。”石开后退一步,做了个请的手势,“既然大人要亲自审理,那石某,就在此地旁听一二,也好学习学习,大人是如何执掌法度,为民做主的。”
他竟是不走了,就那么大咧咧地让亲兵搬来一条长凳,坐在了县衙外,摆明了要看戏。
谢陞的嘴角抽搐了一下,冷哼一声,拂袖而去。
很快,县衙大堂的鼓声响起。
【史实依据】
1.申明亭:源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的制度。据《明会典》卷一百六十三《礼部·教化》载:“申明亭,洪武二年,令天下府州县立。凡民间应有申明教化之事,官为誊写,黏於亭壁。”其初衷是作为朝廷向民间宣讲圣諭、教化百姓、表彰善行、惩戒恶行的场所。到了明末,其功能逐渐演变,常被地方乡绅、耆老用作调解民间小额纠纷、处理邻里矛盾的非正式“法庭”。
2.衙役与讼棍:明代地方司法腐败,衙役(三班六房中的办事人员)是直接与百姓接触的群体,他们薪俸微薄,常以敲诈勒索、包揽词讼为生財之道,被称为“狼虎之役”。小说中衙役张雨吃霸王餐、调戏民女、反咬一口的行为,是当时社会文献中常见的衙役形象。而“讼棍”则是指那些通晓一些法律条文,专门为人代写状纸、教唆诉讼以牟利的人。明代律法禁止“教唆词讼”,但屡禁不止。讼棍与腐败的官吏、衙役勾结,顛倒黑白,鱼肉乡里,是明末一大社会公害。可参考明代小说《醒世恆言》等作品中对衙役、讼棍的描写。
3.甲:明代军队大量装备的一种甲冑。据明代军事著作《武备志》记载,甲由多层或丝绵(木)压实,並以布包裹缝製而成,外部或缀有甲片、铁钉(称“钉甲”)。其优点是製造成本相对较低,重量轻於铁甲,对弓箭、火銃铅弹及砍杀有较好的防御力,且保暖性好,適合北方寒冷气候。
4.地窨子:中国北方地区一种古老的半地穴式建筑,尤其在贫困地区和冬季严寒地带常见。其建造方式为在地面向下挖坑,以坑壁为墙,再在地面以上用土坯、木材等搭建屋顶。这种建筑利用大地的保温作用,冬暖夏凉,是缺少建材的贫民度过严冬的有效方式。
5.崇禎年间的流民问题:崇禎朝(1628-1644)是中国歷史上自然灾害最频繁、最严重的时期之一,旱、蝗、水、疫並发,尤以陕西、山西、河南等北方省份为甚。天灾叠加明末沉重的“三餉”加派,导致土地荒芜,民不聊生,无数农民破產,沦为“流民”。这些流民四处就食,成为社会秩序的巨大威胁,也是明末农民起义(如李自成、张献忠)的主力军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