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降兵(一)(2/2)

张耆再拜回话道

“属下失察,请太子殿下治罪”

“本宫出城遛马,结果看到城內冲天的火起,为何?”

张耆瞧见了郭崇德、郭崇训骑马跟隨在赵祐身后,打消了把大火的责任往二人身上扣的想法,

再看到雷有终的死相,同样打消了让他背锅的想法,

太子既然活著,就要联合所有可以联合的有生力量,集中火力一致对待,

他挺身拱手道

“回太子殿下的话,建筑走火,常有的事,想必是下人们不小心,待调查清楚,再一一查办”

“坚决不冤枉一个好人,不放过一个坏人”

“讲得好”

赵祐赞道

“张军都使公允”

二人讲话的同时,城门里蜂拥而出大批的兵士,个个喜笑顏开、兴奋至极,

虽然他们在围剿雷有终部时,也有人被对方箭矢重伤,

但提前占位,所处位置俱都绝佳,无人阵亡,却几乎杀光了雷有终所带的四千余人,

雷有终逃窜后,他们大致清点对方的伤亡,

直观看枕骸垒摞,几乎遍布了衙署周围的每一条巷道,这样的惨况以往闻所未闻,让人触目慟心,

虽然这些人的现状由他们一手造成,

也不由得佩服,对手的驍勇、视死如归。

兵变前,益州神卫军,名义隶属禁军系统,实则常驻川蜀,不参与全国轮戍,

是大宋唯一带禁军番號却永久驻防地方的部队,

大部分从后蜀降兵后裔中招募,以示安抚。

由於川蜀的地势,天险阻隔,朝廷鞭长莫及,

制约时,往往事倍功半,並且对益州神卫军有很强的戒备之心,

长此以往,也就听之任之派往蜀地的官员,对老百姓的盘剥、压榨,前提是,只要按时足额上缴税收。

导致大部分蜀地平民虽然常年艰辛劳作,却仅能果腹,

遇到天灾,更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人烟,

以至於,稍有风吹草动,几句蛊惑就会不畏生死,隨之反对朝廷。

派往益州的將官,对益州神卫军,同样的异常苛刻,

剋扣军餉是常事,稍有错处,与汴京调来的禁军相比较,同罪而异罚,

虽名义上是禁军,却无禁军的待遇,同样无禁军所应得的尊重,与边戍囚徒无异,

对大宋並无感情,对太子更是感觉陌生,

只是看到这个小孩儿,隨隨便便就送人,

虽是太子,看似並不招大宋的待见,

因此有了些许的好感。

接到阻击雷有终部的命令,有种仇人见面分外眼红的感觉,自是尽力而为,

如果今日太子死在衙署,他们同样会杀光雷有终部,以泄私愤。

同时,內心甚是佩服这个小孩儿的安排,

理解不了雷有终为何能主力尽出,只为袭击太子,

为何这个小孩儿能提前获知消息,而雷有终部如无头苍蝇一般,盲目的、不管不顾的往包围圈里钻。

此次投降保命,只是权宜之计,

王均等人被押解回汴京,五十二名高级將官被烧死,使他们凝聚力顿失,

但是留下的低级將官,仍然有机会彼此照顾,从长计议,

而太子的五百禁军与他们混编,等同於监军,导致束手束脚,无从下手,

只能暂时隱忍,等待时机。

清点完战场,瞧见主门外集结了大量的兵士,他们瞬感心凉,

难道太子要过河拆桥?

待看到示意可以出城,方才明白是大宋將领们內部出现了矛盾,现在已经解决。

每个人神采奕奕,大摇大摆出了城,

瞧著被他们视若仇寇的將领们此刻恭敬跪地,面对骑在马上,满脸稚气的小孩儿叩拜,

內心更是欢快,好似跪拜的是他们,一个个说说笑笑,好似菜市场般无所顾忌。

人都是会变的,隨著形势的不同,而一变再变,

尤其是这些犹如无主孤魂一般的底层兵士,

濒临死亡时,他们果断放下武器保命,

而有机会一雪前耻,他们同样会瞅准时机,勇敢地给对方致命一击。

看著熙熙攘攘的兵士,嘻嘻哈哈地出了城门,还不时的小声议论著眾將领的恭敬姿態,

赵祐的脸颊,瞬时冷若寒霜,眉头紧皱,

无论大宋对待他这个太子如何,大宋永远是他的基本盘,因为他是大宋的太子,

而这些散漫无军纪的兵士,始终会是被赦免的罪人,唯一的生路只能是將功赎罪,

此刻,这些兵士,颇为猖狂的態度,立刻把他推到了跪地伏拜眾將士的对立面,

推到了风口浪尖,沦为千夫所指,

內斗是一回事,立场是另一回事,

若是將领们把太子与这些兵士混为一谈,

岂不是墮落到,刚入蜀地时,进入益州城与叛军沆瀣一气的地步?

太子亲手主导把太子污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