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参录尚书事(2/2)

刘辩在御榻上看著群臣不断起身诉说著自己的想法,不断赞同同僚的想法,他並没有在意这些话语,算税徵收一事他绝对不可能低头,一旦低头以后想要徵税那就难了。

没有钱,大汉能维持多久那就是一个未知数,可能他也就只能在洛阳城里当一个天子,就跟几百年前的周天子一样。

“钱从哪里来?”刘辩面无表情地问道。

“朝廷每年最起码就得五十多亿钱以供开支,没有税收拿什么维持朝廷,你们的俸禄又该如何发放?”刘辩站了起来,对著群臣说道。

“陛下,平叛所需销不小,如果为了徵收而把百姓逼迫至起事造反——这样的税收又有什么作用?还让无数百姓流离失所—眼下国库尚有钱粮,百姓赋税”群臣的意见懟了回来,税收是为了安稳,但是眼下已经证明徵收算税不可能安稳,那陛下你是不是错了?

既然错了,那就应该认错,立即下詔停止徵收算税,不能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叛乱之中!

刘辩有些心累,倒不是因为跟群臣的爭辩,他现在又不用自己踏上战场,可以一直跟群臣吵个不停,只是地方的事情总得有个结果。

“你们都是这样想的?”刘辩坐了回去,面无表情地问向还没有发表意见的朝廷重臣。

“陛下,算税徵收不能停。”大司农周忠出人预料的第一个站起身表达对刘辩的支持,即便扬州是最先有人起兵谋反的地方。

“朝廷从百姓身上徵收的赋税近几年已经不可能增加,没有算税,朝廷能拿到手的赋税只有二十多亿,眼下只有算税能够维持朝廷的正常运转。眼下的確有人起兵作乱,对算税徵收一事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西园诸军已经外出平叛,只需静待一段时间,叛乱平息之后再度让地方开始徵收算税即可。如若现在就停止徵收算税,朝廷也无钱粮继续维持。”周忠立场鲜明的表达著自己的意见,这个算税必须得征,顶著地方叛乱也得徵收,绝对不能停止,一旦现在半途而废,那大汉就真的完了。

“眼下关东之地有人起兵,的確是有一点风波,但是还没有到亡国的地步!”周忠转身对著群臣肃声说道,替天子压制群臣汹涌的意见,朝廷这里必须得保证一致意见,不能在关东叛兵还没打过来之前朝廷这里就先乱了!

“算税徵收乃是天下州郡全面展开,若是停止关东之地的算税徵收,那司隶七部连同南阳郡的算税是不是也得停下,已经徵收的算税是不是也得退回?朝廷也將前段时间欠发的俸禄全部补齐,眼下是不是也得將你们手里的俸禄全部收回?”周忠拿著事实开始跟群臣讲道理,国库里的钱粮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那是司隶七部连同南阳郡的算税。

这些算税已经证明了可以维持朝廷的运转,那周忠就不会让这些算税再返回各家手中。

群臣静默无言,周忠说的也是事实,一旦停止徵收算税,那之前的算税怎么算?南阳的豪族可都缴纳了算税,之后人家是不是也要闹?其他地方的税款可以压下去,南阳郡跟河南尹的算税可得说清楚来龙去脉,光是现在朝会之上出身南阳的官员可就不少,这笔钱肯定不可能就这样白白出。

“臣有奏。”太常刘弘站了起来,他就是南阳人。

刘辩顿了几息,让刘弘直接说出自己的陈奏。

“算税徵收一事乃是国之要政,若是朝令夕改,朝廷威望顿时无存。只是各州叛乱也是急需处理之事,朝廷也可暂缓算税徵收一事,先行平乱,下达詔令安抚地方,等叛乱平息之后,再议算税徵收一事。”刘弘並没有明说停止徵收算税,只是说先平定叛乱,之后再討论这件事。

“算税徵收无需再行討论,关东之地四十亿钱的算税是老夫定下的,陛下与群臣也都认可这个数字,各州也都分摊了这四十亿钱的算税,还需要进行什么討论?”周忠转过头,调转火力对著刘弘直接喝问道。

“臣有奏。”另一位宗室重臣光禄勛刘虞站了起来。

“准奏。”

“臣以为,眼下青徐兗三州刺史皆为知兵之人,各州亦有七千朝廷大军驻扎,还称不上朝廷大患,只是朝廷也要防止各叛贼联合——冀州虽有前中郎將坐镇,但仍有隱忧——如今陛下万金之躯不可轻动.”刘虞並没有討论算税的问题,只是说如何平叛。

眼下冀州还没闹起来,大家也都知道原因,皇甫嵩!

眼下他们也不得不承认皇甫嵩可谓是朝廷的定海神针,大家这会儿还能安然討论的前提就是冀州还没有叛乱发生,如果冀州也跟著乱了起来,那大家可都有点坐不稳了!

刘辩也能领兵,但是现在刘辩是天子,大家也不允许天子再上战场,那这个时候就得让皇甫嵩准备一下平叛的事情。

“前中郎將坐镇冀州,不可轻动!”刘辩直接驳回了刘虞的意见,眼下除了皇甫嵩,其他人坐镇冀州他都不放心,皇甫嵩那边绝对不能出现任何问题。一旦冀州乱了起来,洛阳也就得直面兵锋。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刘备、曹操、盖勛三人他还信得过,即便三人比不上皇甫嵩,但是他们面对的敌人也没有那么强大,实在不行那他也就得带著大军直接上场开於。

“眼下诸事繁杂——朕欲以太尉、司徒、大司农、光禄勛、太僕、司隶校尉等七人共参录尚书事,尚书台大小事务皆由七人共同决定,之后再匯报於朕,罢免司隶校尉兼任的南阳郡守一职,罢免步兵校尉兼任的汝南郡守一职。”刘辩下达了自己的决定,跟平叛没有半点关係,跟算税徵收也没有半点关係,只是几个人事任命的决定,也没有跟群臣有任何商议。

录有总领之意,录尚书事也就是总领尚书台事务,一般来说这就是就是权臣標配。

不过光武没有失心疯,知道录尚书事的权利有多大,自然不可能將这个权利交给一个人,一般来说新君登基以后就会有二到四人成为辅佐天子的重臣,拿到录尚书事的权利,形成一个制衡。

参录尚书事也就是参与总领尚书台事务,刘辩一下子让七人拿到这个权利,自然不可能再说录尚书事,只是七人参录尚书事,真正能负责朝政大小事务的还是只有刘辩一个人,这样做只是减轻刘辩的负担,让他有时间做別的事情。

群臣怔了一下,没想到天子会是这个做法,天子对於权力的重视程度大家也都清楚,按理来说天子登基以后就得设置太傅,之后与三公共录尚书事,辅佐天子亲政。但是天子没有这样做,別说给出录尚书事的权利,就连大汉延续了一百多年的惯例都直接废除,没有选择谁当太傅。

群臣也有过意见,但是被刘辩压了下来,表示你们说你们的,我就是不听。

而眼下天子一下子给出了七个人参录尚书事的权力,他们只需稍加思考自然明白天子要做什么,天子暂时还没有御驾亲征的表態,但是这个想法已经有了。

群臣瞪了刘虞一眼,没事说什么陛下不能领兵的话语,让陛下起了这个念头,这不是典型的没事找事!

刘虞有些冤枉,这跟他有什么关係,他只是劝说陛下不要亲自领兵,天子又不是想一出是一出,这个想法很显然之前就已经有了。

“陛下,臣身为太尉—.”卢植站了起来,表示如果要打仗,也是他这个太尉上场,不然朝廷设置太尉做什么,他也不想让刘辩再踏足战场。

“各州刺史皆为知兵之人.”刘辩拒绝了卢植的提议,表示刘备等人还能应付的过来,还不用太尉亲自出马,並没有说自己不会出征的话语。

眼下他確实没有御驾亲征的计划,但是也得开始准备大军出击,他也得多去西园跑动,真真切切地了解当今西园中大军的战斗力,做好出征的准备。他是真的需要这些人给他分担政务上的压力,所以才会给这些人参录尚书事的权力,让他能够有时间去西园。

“臣遵旨。”贾詡站了起来,接下了刘辩的命令。

其他人见状,也就只好接下陛下赐予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