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名轻实重(2/2)
如果实在不能及时復岗,那也得让贾翊知道,不能直接选挑子不干。真出现这种情况,那就不是一两句请假时间不够能够解释清楚的,也有一个词语专门描述这种情况一一吃空!
吃空对於朝廷来说那是绝对不能接受的,连带追究责任下没有几个人能够安然脱身,哪怕是贾谢也不例外。
“多谢校尉。”卫有些感激的说道。
他也知道这是贾翊权限內能够给出的最大善意,如果继续延长通勤时间,肯定会惹来別人的非议,甚至会让別人觉得贾翊视朝廷制度为无物。他也不是不知好列之人,贾翊徵辟他的时候没有在乎过他的家世,让他进入了仕途,现在若是还不满足,那就是在没有把贾翊放在眼里,卫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朝廷制度如此,某也不过是依律行事。”贾翊客气了一句,隨后又让人叫陈群过来,与卫凯交接公务。
等到卫凯离开,贾翊又將陈群叫来开始安排接下来的工作,卫凯走的匆忙,许多事情可能都没来得及交接,贾翊也不想事到临头才发现没有人安排此事。他现在与陈群授一下这段时间所有要做的事情,之后要是出了什么问题,陈群也就没有推脱的理由。
虽然是刘焉主动邀请,但是议论地点还是放在了太尉府中,別说刘焉现在还只是太常,就算刘焉已经当上了司徒,只要有议事,那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得在太尉府里进行。
刘焉提出因为朝廷要编修经典,这么重要的事情仅仅派出十四名博士处理此事远远不够,他向天子建议徵召海內名儒共同完成此事,天子已经同意了他的想法,让他与卢公、丁公二人一同负责此事。
卢植稍微琢磨了一下就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徵召海內名儒编修经典是假,让这些人无法在地方独立发表议论才是真。不过这种事怎么小心都不为过,卢植也同意这个想法。
三人里唯一不知道事情真相的就只有一个丁宫,但是刘焉给出的理由太好了,朝廷要编修经典的事情大家也都清楚,而且这是徵召名儒入朝,他自然也是乐於见到此事,隨后也同意下来。
刘焉丝毫没有骗人的负担,开始与二人商议起应该要徵召的人选,那些早就扬名的名儒就不用说,比如说像蔡邕、一条龙(龙头华歆、龙腹那原、龙尾管寧)、桓典、赵岐等人,就连最近几年才开始扬名的人也没有放过,只要让刘焉觉得此人有掀起舆论风潮的能力,都被刘焉提了出来。
丁宫也慢慢察觉到了不对劲,这要徵召的人太多了,编修经典的確需要大儒共同参与此事,但是也用不著找三十岁左右的小年轻吧?
但是现在卢植和刘焉二人全都同意此事,唯一被蒙在鼓里的丁宫也没有办法阻拦此事,只能是认为二人有意徵召海內名士、整肃朝廷风气,他也不好对这种行为发表评论,只觉得二人与往日有很大异常!
“清谈之士虽有清名,然於朝局无益,朝政繁杂,二公还需多加思虑。”临走前,丁宫对二人告诫道。
他对这个名单並不感冒,只是碍於这些人的名声和刘焉、卢植二人的提名才不好反对,他觉得二人有些魔证了。
卢植和刘焉虚心受教,表示丁公所言在理,他们二人一定谨记。
丁宫见状,也不好再多说什么,直接回返司空府,刘焉也准备起身告辞,不过卢植屏退属下,
刘焉再次坐了下来。
“陛下年轻,君郎兄为何不劝諫阻止此事?”卢植脸色严肃的问道。
“汉家江山破碎在即,我等身为宗室,自当奋力一搏以保全宗嗣。”刘焉面色平静地说道。
若是此招不成功,那就只能证明汉家天命已失,他们这些人无法阻拦这个结果,日后见了列祖列宗也无愧於心。
刘焉也有私心,但是他也想让汉家江山存续,四百年的基业不能丟在他们这些子孙手里。
“也罢。”卢植嘆了一口气,朝廷眼下的情况確实到了不破不立的时候。
天子和宗室显然达成了统一意见,那他这个老头子也就只能发挥一下余热,准备应对风起云涌的结果。
刘焉没有再多说什么,这件事情知道的人並不多,虽然卢植已经屏退左右,但是谁知道会不会隔墙有耳,成事在密,这个时候一旦走漏风声,恐怕朝廷也会就此陷入被动。
正始元年二月十一,朝会之上,司隶校尉贾翊举荐太常刘焉担任司徒。
司隶校尉有举荐官吏的权力,反正这件事已经是確定,刘辩也就让贾翊送个人情给刘焉。
“诸卿以为如何?”刘辩问向群臣,看看群臣有没有人反对这个任命。
刘焉是清名重臣,在朝臣这里的名声也还算不错,而且由太常接任三公空缺也一直是朝廷的惯例,自然是没有人反对此事。
刘辩见没有人反对,隨后又將目光放在了卢植和丁宫身上,开始询问三公的意见。
卢植和丁宫也没有反对这个任命,刘焉又没有干什么坏事,反对人家当司徒对自己也也没有好处,二人自然是不会反对此事。
见没有人反对,刘辩也就直接宣布了对刘焉司徒的任命,將司徒的任命詔令与印綬全部交给了刘焉,刘焉正式踏入三公行列。
刘焉的任命程序结束,刘辩顺势提出了对太常的任命,让新晋司徒、原太常刘焉提名一个人选。
“臣举荐光禄勛刘弘担任太常。”刘焉选择了汉室宗亲刘弘担任太常。
刘辩再次將视线移向群臣,询问群臣的意见,隨后確定由刘弘接任太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