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国之大幸(2/2)
熹平二年,会稽郡守尹端征剿许昭失利,被州刺史举奏,其罪应当弃市。朱偽带著数百金来到京师,买通主持章奏的官员,把刺史的奏章加以改动,尹端得以保全。之后会稽郡守由徐接任,
州刺史再次上奏弹劾奏疏,朱偽这一次直接派出轻骑数十人於半路抢得州书,徐得以保全,隨后举朱偽为孝廉。
“孤念在你为朝廷立过功的份上,交出一亿钱,不追究朱氏子孙的责任,只惩治朱符及其从事,朱卿可认否?”刘辩压下心中的火气,对著朱偽说道。
朱符的命他要了,钱也得要!
他很缺钱,无论是养军队还是朝廷事务,都需要大笔钱粮,西园军就是一个吞金兽,光是费在粮食的销就接近两亿钱,加上军餉,四万西园军一年就得六亿钱左右,这还不算赏赐。
西园军不是地方军队,他必须得拿出这些钱粮来养,是的,就是养。
养军千日,用兵一时。
军队只要开始创造直接收益,那战斗力就会开始下滑,如果一直征战,战斗力也会下滑。
地方军队可能是半兵半农,包括边军也是如此,这样可以减轻朝廷的开支。但是西园军和北军都是脱產士兵,刘辩也不允许这些人去干活,他要这些人保持训练,保持战斗力,確保军队可以镇压当前局势。
西园军一般是每两日一练,每两日一练的前提是刘辩能让大军每日都有荤腥和油水,如果要做到每日一练,那就只能顿顿大鱼大肉。没有这些,將士们的身体也扛不住高强度训练的摧残,刘辩手里的钱粮也禁不住这样的费。
西园军能够做到每两日一练就已经是天下首屈一指的精兵,也没有军队能正面击溃这支兵甲齐备的大军,刘辩暂时已经满足。
“臣多谢殿下开恩。”朱偽顿了一下,直接应了下来。
等到朱偽离开,刘辩有些无奈的揉揉额头,侍从上前稟报导:“殿下,校尉孙坚已经到了。”
“让他进来吧。”刘辩將手放下,隨后说道。
“將奏疏拿过来。”刘辩示意侍从將他丟过去的奏疏放回来。
“臣孙坚拜见殿下。”一身红色冠服的孙坚走了进来,对著刘辩行礼。
“坐吧。”刘辩指了指席位,示意孙坚坐下说话。
“谢殿下。”孙坚抱拳说罢,坐在了席位上。
孙坚並不知道刘辩叫他来做什么,西园军校尉虽然都是两千石,但是不用参加朝会,即便要匯报公务也是等刘辩回西园,现在殿下直接在宫中詔见,肯定是有事情。
刘辩拿起玉杯喝了一口水,示意侍从也给孙坚倒水。
孙坚跟著刘辩的时间也不算短,知道殿下喜欢喝温水,隨即表示他要喝茶。
“你还挑上了。”刘辩笑骂一句,隨后让侍从端茶汤过来。
这个时候的茶里面会加一堆香料,刘辩也没有喝茶叶的心思,向来只喝温水。
“嘿嘿。”孙坚不好意思的笑了笑,殿下也不会因为这种事心有芥蒂,反而是一种拉关係的方式,让他能够跟殿下更亲近一些。
“平定黄巾的时候你跟著朱偽作战?”刘辩放下玉杯,隨后问道。
“是,臣当时是跟著朱將军作战,之后朝廷任命臣为別部司马。”孙坚抱拳说道。
“那你也算是朱偽的老部下了。”刘辩轻声说道。
“臣是殿下的臣子,並无结党之举。”孙坚赶紧表示自己的立场。
“不碍事,只不过现在朱偽惹了一点麻烦,需要有人擦屁股。”刘辩摆摆手,示意孙坚不必紧张。
“朱偽之子朱符在交州刺史任上贪赃枉法,孤这边需要一个信得过的人去接任交州刺史安抚地方,这才想起了文台你。”
“我也是担心派其他人去交州不適应那里的气候,文台久居南方,想必是没有这个顾虑,孤才召文台前来商议。”刘辩说出了他叫孙坚过来的原因。
孙坚是朱偽的老部下,但是也跟著他打了两仗,刘辩也能对孙坚有一定的信任。孙坚是扬州人,虽然地理条件与交州差了一点,但是也能基本適应交州的气候。
水土不服是真的会死人的!
他也担心派一个北方人过去不適应那里的气候,所以才会让孙坚去交州。
而且孙坚能打!
交州那片地方虽然在洛阳默默无闻,但是南蛮之地不是胡说,即便大汉已经將那片地方纳入大汉统治,但还是有数不清的蛮人居住在那里,时常掀起叛乱,这也是朝廷设置镇远军的原因。
他派董重去交州是流放,也是给孙坚上的锁,
交州实在太远了!
一封消息从交州传到洛阳,至少得一月时间,有了朱符的前车之鑑,刘辩也不敢放任孙坚。董重虽然是废物,但至少还是驃骑將军,而且还是皇亲国戚,至少能对孙坚有一定的制衡作用。
孙坚没有立即应下,脑海里快速思考起去交州当刺史的得失。
做到校尉这一级,想要即便升迁一般都只有外放一条路,在州郡长官历练几年之后才有机会踏入九卿行列,尤其是他的家世不足以支撑他担任九卿。
唯一的问题就是交州太远了!
他想担任一州刺史,但是交州暂时还没有纳入过考量,他最想去的地方是荆州,这片地方世家大族林立,担任刺史几年也能积攒名声和关係,也能让孙氏子孙跟士人拉上关係。
“臣遵旨。”孙坚抱拳说道。
殿下让他去交州,那他就去交州唄,这片地方南蛮林立,如果碰巧遇到蛮人叛乱,那他还能积攒一些战功。
而且殿下这段时间不断调整各州刺史,他如果拒绝了殿下的想法,那之后的调整肯定没有他的份,殿下能给出交州刺史已经证明殿下对他的信任。
看看之前调整的那些刺史,哪一个不比他孙坚的关係硬?
『文台可还有其他要求,孤一併满足。”刘辩笑著说道。
他派人过去是为了治理地方,只要孙坚的要求不太过分,那他都能同意,解除孙坚的后顾之忧。
“臣—想为犬子求一个太学名额。”孙坚犹豫一下,隨后说道。
以他的身份让儿子进入太学那是轻而易举,校尉不管怎么说都是比两千石的职务,而且如今的太学也略显萧瑟,大户人家也很少把孩子送往太学。
他提出让儿子进入太学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孙策出现在太子眼里,只要太子注意到孙策,那孙策以后的前途也就不用担忧。
他也得为子嗣铺路,去沙场卖命是他唯一的选择,但是他不希望自己的子嗣將来也选择同样的道路,最起码也要以郎官身份出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