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涡扇9改进方案(2/2)
重量:1200 kg
首翻寿命:4000小时
控制系统:fadec
-----------------
凝视著屏幕上这组性能指標如火箭般躥升的数据,林振凯只能无奈地摇头苦笑。这远超当前技术储备和工业基础的设想,无异於空中楼阁。然而,他並未气馁,仔细审视界面后,敏锐地在系统设置中发现了可以调整模擬边界条件的功能入口。林振凯立刻动手设定关键限制:改进必须基於国內现有或相近的製造工艺水平,核心目標是解决控制系统响应延迟和推重比过低这两个最迫切的问题。
在重新启动模擬计算之前,林振凯將这个重要的可以调整“边界条件”发现迅速告知了王澍山、陈国疆、张翼鹏和萧瀚波,提醒他们注意利用此功能。
运算再次启动,这次系统严格遵循了设定的现实约束。最终,一份相对务实和保守的改进方案跃然屏上:
-----------------
推力:最大加力推力10吨,中间推力6吨
推重比:6
涵道比:0.62
总增压比:21.5
巡航耗油率:0.684 kg/dan·h
涡轮前温度:1167c(1440k)
结构:5级风扇+ 12级高压压气机+ 2级高压涡轮+ 2级低压涡轮(共21级)
重量:1650kg
首翻寿命:1500小时
控制系统:电子控制系统
-----------------
这份方案的精髓在於“最小化改动、最大化关键提升”:它规避了高温涡轮等核心热端部件的重大重新设计风险,聚焦於应用新型冷端材料显著减轻结构重量,同时將落后的机械液压控制系统替换为更为先进的电子控制系统。这双管齐下,旨在快速攻克控制系统响应延迟的顽疾,並显著提升发动机推重比这一关键指標,最符合当前的实际需求
林振凯立刻將作战实验室对涡扇9的技术分析与两份改进方案详实保存。这份珍贵的报告,正是为即將启程前往不列顛进行关键谈判的涡扇9项目灵魂人物——吴忠华准备的。作为国际公认的顶尖航空发动机专家,同时也是涡扇9工作原理的核心贡献者之一,手握这份来自未来的分析利器,吴忠华无疑將在与罗罗的谈判桌上占据获得优势。
完成这一切,林振凯鬆了口气,准备起身离开控制终端。然而,一个先前闪过的念头再次在他脑海中浮现:作战实验室的分析確实强大,但对它无保留的信任是否足够稳妥?红警基地的可靠性毋庸置疑,但是他仍渴望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交叉验证。
一念及此,他重新坐定,手指如飞地在控制台上操作起来。他先將美制j52发动机的详细数据导入系统,紧接著又將国產涡喷7的数据接入。隨后,他向智能系统输入一个指令:模擬將涡喷7的加力燃烧段“移植”到j52发动机本体上。
终端开始执行组合命令,依据指令对两款源於不同技术体系的发动机进行结构叠代模擬。运算持续了一段时间,最终,一份融合引擎的性能参数呈现在屏幕上。
林振凯直接將这份“缝合体”的数据与普惠公司的pw1216方案(一款停留在纸面,据称採用j52核心机配合涡喷7加力筒体的构想)进行了比对。
结果並不令人意外:
融合模擬方案:加力推力7200公斤,军用推力5400公斤,推重比6.2。
普惠pw1216(宣称目標):加力推力7425公斤,军用推力5400公斤,推重比6.6。
“模擬结果与普惠的宣传存在显著差距,”林振凯心中瞭然。仔细想想,这结果也在情理之中。鹰酱和毛熊(的发动机设计理念、材料標准、工艺体系存在根本性差异。
所谓將涡喷7加力筒体“直接嫁接”到j52上就能获得pw1216宣称的高性能,纯属理想化的纸上谈兵。模擬运算过程中,终端为了达成基本的工作兼容性和安全裕度,已对原始j52结构和涡喷7的加力段进行了显著修改(如匹配接口、调整流道、加强支撑等),而即便这样,也仅能实现折中的效果。这个实验更直观地印证了技术融合的复杂性和现实性。
这个结果,反而加深了林振凯对作战实验室分析逻辑现实性与可靠性的认识——它並不是一台点石成金的魔法机器,其推演结果严格受限於输入条件与物理定律。这让他对之前关於涡扇9的分析报告更具信心。
然后將这个发动机的图纸发到战车工厂,然后战车工厂將其生產出来,並將pw1216这个代號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