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武器(2/2)

林振凯的目光锁定了【详细结构】选项。页面展开后,他眼前呈现的並非单一蓝图,而是清晰地標为“一级”、“二级”、“三级”的三套不同设计图纸。这情形活脱脱像现实中的歼-10a、歼-10b、歼-10c,直观展现了一款战斗机的型號演进。

儘管复杂的技术细节超出了他的理解范畴,林振凯还是敏锐地捕捉並记录下米格战机的关键参数:尺寸、动力系统指標、雷达类型和航电架构。

记录完毕,他立刻调用了红警资料库中存储的米格-29公开资料进行比对。结果正如他所预判:这款“米格战机”与现实的米格-29,各项核心数据仅存微乎其微的差异。

更深入的验证旋即展开。林振凯点开米格战机的动力系统子项,同时调取资料库中rd-33发动机的公开结构图。两相对照,他不由得低呼出声:“简直如出一辙!”

两者的构造相似度极高,几乎就是翻版。这个发现让他瞬间兴奋起来。他清晰地记得,rd-33正是老毛子工程智慧的一个典范——它巧妙规避了当时基础工业能力的短板,不依赖精密数控加工,却实现了出色的推重比和优异的高空高速性能。这不正是老毛子最擅长的“在本代技术框架下,通过系统集成和工程优化,让关键指標触及下一代数”的绝活吗?

按捺住澎湃的心绪,林振凯又点选了入侵者战机。遵循同样的思路,他將这款垂直起降战斗机的数据与美军的av-8b以及英国的“海鷂”战斗机进行交叉对比。

结果再次印证了他的推论:入侵者战机的整体构型和核心性能参数,与这两款经典的垂直起降平台展现出惊人的结构同源性。

进一步挖掘其详细结构,他发现了更明確的代际对应关係:

入一级入侵者战机:航电与雷达配置直指海鷂frs.mk1型。雷达性能对標“蓝狐”单脉衝雷达,对空探测约40公里,航电体系同步。

二级入侵者战机:技术代际跃升,对应海鷂frs.mk2型。雷达性能对標“蓝雌狐”脉衝都卜勒雷达,探测距离延至100公里,获得下视下射能力,航电相应进化。

三级入侵者战机:平台趋於成熟,对標av-8b+型。雷达性能对標“an/apg-65”脉衝都卜勒雷达,探测距离达120公里,支持多目標跟踪与超视距空战,航电完成现代化集成。

看到这里,一个大胆的设想如同闪电般掠过林振凯的脑海:倘若能將米格战机那两具澎湃的发动机,配上三级入侵者战机上这套成熟先进的雷达与配套航电,移植到“八爷”(歼-8)身上,其性能或將迎来翻天覆地的跃迁。它將真正具备了超视距截击敌方超音速轰炸机的能力。

思绪翻涌间,林振凯的意识转向了黑鹰战机。这款造型独特的战斗机始终带著一丝神秘,有人猜测它脱胎於老毛子的前掠翼验证机苏-47“金雕”,也有人坚信它源於鹰酱的sfw/f-16前掠翼方案。林振凯个人更倾向於后者——毕竟黑鹰战机被归类於韩国(盟军阵营),似乎不可能装备一款根植於苏联技术的武器。

他点开黑鹰战机的详情,同时调阅红警资料库中关於苏-37“金雕”和鹰酱sfw/f-16验证机的资料。仔细比对机身构型、气动特徵与系统布局后,黑鹰战机与sfw/f-16验证机的相似性远高於“金雕”。这个结果並未超出他的预判。

然而,当审视其性能数据时,一个关键缺陷引起了他的注意:黑鹰战机在一级和二级状態下,难以维持长时间的超音速飞行,即便抵达三级,其超音速性能也只是稍有改善。

“啊,是了,终究逃不过物理铁律呀”林振凯恍然轻嘆,前掠翼那难以根除的固有缺陷——跨音速阻力剧增与结构发散风险对超音速性能的桎梏,终究还是清晰地体现在了这款独特的战机身上。

然后,林振凯將目光转向【陆军武器】和【海军武器】的页面,其中的犀牛坦克,在红警游戏中犀牛坦克使用120mm滑膛炮,而现实中老毛子的主战坦克长期使用125mm滑膛炮。这里提供了两个方案:一种是使用120mm滑膛炮的犀牛坦克(符合游戏设定),另一种则是使用125mm滑膛炮的犀牛坦克(更贴近现实)。同时,盟军的灰熊坦克在电子设备方面设定为比犀牛坦克更为先进。

关於【海军武器】中的颱风级攻击核潜艇和颱风级战略核潜艇,红警游戏原设定將其命名赋予了一艘强大的攻击核潜艇。在红警基地车真实出项在现实后,才將真正的颱风级战略核潜艇(弹道飞弹核潜艇)补充进苏军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