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债转股(1/2)

剥离了黄金、灯饰两个沉重包袱,又得了户部划拨的“维持周转”资金,王元宝商號名下的琉璃与纺织两大工坊,终於显露出一丝喘息之机。

工坊区內,拖欠月余的工钱终於发放下去。

匠人们攥著沉甸甸的铜钱,脸上的愁云惨雾消散了大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和对未来的忐忑期待。

熄灭的高炉重新点燃,织机也再度发出规律的“哐当”声,虽然產量远未恢復,但那股死气沉沉的颓败气息,总算被一丝微弱的生机驱散。

工商署內,杜甫和王元宝却丝毫不敢鬆懈。灯火常常亮至深夜。

案头堆积的,是剥离后更显清晰的债务清单——那些无法隨著黄金、灯饰產业一同转嫁给张元振、毛顺的债务,如同跗骨之蛆,紧紧缠绕著琉璃与纺织两大命脉。

“杜主事,你看,”王元宝指著帐册上一串串触目惊心的数字,眉头拧成了疙瘩,“户部的钱只够补发匠人工钱和购买维持基本生產的原料。可这些债主,他们可等不及啊!”

他手指划过几个名字:“『通利柜坊』,借的是印子钱,月息三分,利滚利下来,光这一家,每月利息就够我们新开三座窑炉。

“还有这些绸缎庄、原料商等欠下的货款,人家也催得紧,扬言再不还钱就要断供原料。”王元宝的声音不无恐惧,“还有几家,是当初做琉璃期货卖低的商贾,这笔债才是我们的债务大头。”

杜甫看著帐册,只觉得那些数字像无数蚂蚁一样,正缓钻食商號的心臟。

工坊恢復生產只是第一步,若无法解决这些债务,沉重的利息和逼债压力,隨时可能將刚刚冒头的生机掐灭。

“要不然这样吧,商號既然经过重组,剥离了无法盈利的產业,加上麾下不错的地段,以王某的人脉还能向其他商號借些利息低的借款。”王元宝振振有词说道。

“以借还借,虽然饮鴆止渴。”杜甫頷首,“即便能借到利息稍低的款项,置换掉高利息的印子钱也不错,但您得试著说服他们將还款延期长些。”

“我粗略算了一下,即使这般操作,也还剩下期货合约的大头债务。”王元宝敲了半天的算盘,满头大汗说道,“总不能坐以待毙,等著债主们把工坊拆了吧?”

两人对著帐册,一筹莫展。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淡下来,署衙內也变得安静。巨大的压力让两人都感到飢肠轆轆,却又毫无胃口。

“罢了,先去填饱肚子,兴许能想出法子。”王元宝嘆了口气,提议去附近有名的太白楼吃顿便饭。

太白楼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与工坊区死气沉沉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两人刚走到楼下大门,却被一阵压抑的哭泣声吸引。只见台阶旁,一个穿著粗布孝服、身形单薄的年轻女子跪在地上,面前铺著一张白麻布,上面用炭笔写著四个刺眼的大字——“卖身葬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