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屯田种粮(2/2)

刘封又命人把这些人编入民囤,今年春耕也並未耽搁,种子也都种下了,就等秋季收穫了。

东三郡粮食以麦黍为主,一年一季,亩產三石也就是两百斤多斤到三百斤,肥田或有四五百斤,新垦之地也就一百来斤。

综合算下来,亩產应该在三斛左右。

东三郡可耕种土地统计不完全,但盛世时这里曾养活了二十六万人口。

所以现在养活二十万人是绰绰有余的。

按照正常作战士兵口粮计算一年需要消耗十八到二十石粮食,也就是四十斛粮食。

老幼妇孺要减半。

二十万人有一多半的老幼妇孺,全部加起来勉强等於十万青壮的口粮,十万青壮至少要四百万斛粮食。

当然了,这也是理论上。

实际上作战时间较短,閒时的饮食標准远比这低,而且也不是光吃主粮,需要辅以野菜青菜之类。

打个折扣,按五分標准的话,三郡这些土地倒也勉强能够养活二十万的老百姓。

二爷有些担心,按照往年惯例,三郡土地能养活二十万口人就很勉强了,想有结余確是难了。

没有结余?

將来如何养军?

“二叔不用担心,我早就有了准备。用不了几年,东三郡就能成为塞上粮仓。”

刘封胸有成竹的说道。

既然土地有限,那就想办法提高粮食的產量。

东三郡封闭闭塞,农业种植还处於比较原始的状態,远没有北方先进。

其实种地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影响粮食產量的原因无非就那么几个。

首先就是器,汉代尚无曲辕犁和耬车,导致耕地和播种效力低下。没有水车筒车等便捷的灌溉器材,导致远离河流的土地无法得到充足的水分。

其次是地力,也就是肥力。

东三郡的农田主要是人畜粪为主,最多就是加点草木灰。

他们还没学会北方那边先进的沤肥手段。

其实东三郡水网发达,淤泥眾多,很適合建设大量的沤肥池。

最后就是集体工作制度。

在这个生產力不发达的时代,个人之力远比集体渺小。

屯田制度远远优於分田到户。

刘封把这新来的十万百姓分为二十个兵团,每个兵团五千人。

兵团採取半军事化管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设有军屯长和粮官,閒时劳作,战时充当辅兵。

当初刘封让李辅负责屯田时,就有了详细的计划。

包括各类器械的打造,沤肥池的操作,水渠的挖掘后期的灌溉等等。

目前李辅也很认真的落实了下去。

秋收之日,產量必然大增。

“你有准备就好!”

二爷也点了点头。

目前上庸的存粮还够支持半年左右,足够等到这一季的新粮下来。

“至於那些豪族,你准备如何解决?”

二爷语气又顿了顿,问起了这个。

三郡豪族占有大半的人口,大半的可耕地,拥有巨额的財富和粮食,是三郡潜在的毒瘤。

二爷在一天,他们倒是不敢如何,乖乖的出兵出粮。

二爷若不在了,他们必是刘封的心腹之患。

“二叔不用担心,用不了两年,三郡就不会再有豪族?”

刘封笑了笑。

屯田可不仅仅为了生產,还为了彻底剷除这些豪族。

一旦他的军屯成功,农户丰收,吃喝不愁,生活安逸,豪族那些佃农奴隶如何能平?

当民囤户能吃饱喝足还有结余,给豪族当佃户奴隶却吃不饱受欺凌?

那些佃农奴隶必会大量逃亡,甚至反噬豪族。

届时用不著刘封动手,那些佃户奴隶自己就把豪族给剷除了。

这也是刘封的计划。

如此,三郡也就安稳了。

《炎汉史、刘封世家》——封与三郡屯田,改善农具、推广积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