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指出不足(2/2)
他顿了顿,觉得对赵远明无需隱瞒。
“召吴卿回来,一是为增援山西,恐太原有不测之危;其二,也是想借其麾下百战精锐以老带新,將京营新募的几万兵卒儘快练出来。”
紧接著朱明顺势將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朕初步设想以五十人为一队,混编十五名关寧老卒,带三十五名新兵,如此既可快速成军,又能保证队伍骨架不散……”
然而他的话还没说完,赵远明却缓缓摇了摇头。
“陛下,此策恐有不妥。”
“哦?”朱明一愣,“有何不妥?”
在他看来,这是快速形成战斗力的最好办法。
赵远明语气凝重道:“陛下,此策若在承平之时,徐徐图之,自是强军良法。”
“然则当下局势危如累卵,闯贼大军盘踞西北,动向不明,大战隨时可能爆发。”
“此时將大量未经战阵、心志未坚的新兵与久经沙场、经验丰富的老卒混编於一队,恐非上策。”
“此言何解?”朱明眉头微蹙,认真请教。
“陛下,战场非儿戏,绝非人多即可。”
“一支精锐之师,其战斗力並非简单的人数相加,更在於默契、信任与统一的意志。”赵远明沉声道。
“关寧老卒久歷战阵彼此熟悉,战术配合嫻熟,临阵应变能力极强,而新募之卒训练不足,心志不稳,见血即慌者恐十有五六。”
“一旦接战,强敌压境,血火横飞之际,新兵极易因恐惧而崩溃,届时非但不能成为助力,反而会冲乱老卒的阵脚,破坏其战斗节奏,甚至引发连锁性的溃败。”
“此非危言耸听,实乃古今战阵之常见教训。”
他顿了顿,看著朱明若有所悟的神情继续道:
“故依臣之愚见:吴总兵麾下这两万百战精锐乃陛下手中最锋利的刀刃,亦是未来一段时日拱卫京畿、机动作战的绝对主力。”
“此刀绝不能钝,扩充兵力固然必要,但寧缺毋滥。”
“新兵补充必须优中选优,严格筛选其体格、胆气,补充数额亦不宜超过其原本兵力的一半,即最多扩充一万人。”
“且新兵入营后不应立即打散混编,可先独立编为辅助营或预备营。”
“由吴部派出得力军官严加操练,同时让其承担一些危险性较低的任务,逐步適应战场氛围。”
“待其经过数次小规模战斗考验,淘汰怯懦者,剩下的精悍之士再逐步地补充入主力战营之中。”
“如此方能確保关寧军整体战力不致下滑,这把尖刀才能始终锋利。”
朱明听完,背心不禁渗出一层细密的冷汗。
他发现自己又犯了想当然的错误,只看到了以老带新理想化的一面,却忽略了残酷的战爭现实和人性弱点。
赵远明的分析一针见血,彻底点醒了他,確实如果真按朱明最初的想法搞大面积混编。
一旦临战,新兵崩溃拖累老兵导致吴三桂这支核心机动力量受损,那后果不堪设想。
“赵卿所言极是,是朕虑事不周,险些误了大事。”朱明心悦诚服,立刻从善如流。
“就依赵卿之策,吴三桂部至多扩编一万新兵,且需严格筛选,循序渐进,绝不可急於求成。”
“陛下圣明。”赵远明微微躬身。
烛火摇曳,將两人的身影投在墙上,时而靠近,时而分开。
朱明看著眼前的赵远明,心中那份最初的震撼已然化为了无比的庆幸。
前路漫漫,强敌环伺,內部亦是暗流涌动。
但有了这样一位近乎妖孽的谋士在侧,朱明觉得那片漆黑如墨的前路似乎透进了第一缕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