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三道圣旨(2/2)
一条自辽西走廊直扑山海关;一条如同弯刀诡异地绕向蒙古草原,直指宣大防线上的古北口、喜峰口;甚至还有一条虚线指向渤海湾,標註著“疑兵?登陆?”。
每条路径旁,蝇头小楷密密麻麻,行军距离、补给点、关隘兵力推测、破关要点……字字如刀,直指大明防御的致命软肋。
地图空白处,那几行力透纸背的批註更是如同惊雷,炸响在朱明耳边:
“清虏入关,必取道蒙地,宣大防线,危如累卵。”
“山海关孤悬,守之无益,弃之可惜,当集重兵於蓟镇,扼守內三关。”
“海上之患,不可不防,然非其长,虚张声势耳。”
“必取道蒙地……”朱明喃喃自语,指尖无意识地划过那道指向蒙古草原的硃砂路线。
紧接著他脑海中浮现出歷史上多尔袞那场改变华夏命运的迂迴奇袭。
此人竟能精准预判清军的战略主攻方向。
光是这份眼光,这份对敌我態势的洞悉,已臻化境。
“山海关孤悬……当集重兵於蓟镇……”
这正是朱明穿越以来反覆推演、苦思冥想却始终未能完全理清的关寧困局。
弃守寧远,收缩兵力於內线,以空间换时间,赵远明一针见血。
朱明猛地抬起头,眼中跳动著狂喜。
这绝非是算命先生,这是埋没於草莽的国士,是足以搅动乾坤的奇才。
不管付出什么代价,必须將此人收至麾下。
“李若璉!”
朱明的声音带著不容置疑的决绝:“传旨!”
“臣在!”李若璉肃然。
“第一旨:即招骆养性进宫,就说朕有要事相商。”
“第二旨,”朱明的语气稍缓道:“命顺天府、五城兵马司协同,於五城择址设立『慈幼局』,收容无家可归之幼童妥善安置,粥厂每日施粥,所用米粮,必须实打实。”
“朕要亲眼看到粥插竹筷,立而不倒,若有官吏敢在其中伸手,剋扣一粒米,虚报一口粮,无论其官职大小,背景如何,立斩不赦!”
这是给地狱中挣扎的孩童一丝微光,更是收拢人心、彰显皇权的仁政。
“第三旨……”朱明的嘴角勾起一丝残酷而冰冷的弧度:“襄城伯李国楨之妾张氏,今日於前门『体恤』流民,慷慨『賑济』,其『贞烈仁心』,堪为表率。”
“特赐『贞烈仁德』牌坊一座,著光禄寺即刻擬旨褒奖,令其府上……风光大办!”
贞烈仁德?体恤流民?賑济?
陛下为什么会发这么奇怪的圣旨?
可转念一想,李若璉瞬间就明白了皇帝这诛心之策。
將当街掷鸡骨羞辱流民的恶行扭曲成“賑济”的义举,再赐予象徵最高妇德的牌坊。
这不仅是对襄城伯府极致的羞辱,更是將李国楨架在火上烤。
他若不接这“赏赐”,便是抗旨不遵。
若接了,这“贞烈牌坊”將成为天下笑柄,时刻提醒著他们今日的骄奢。
这是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比直接下狱更令人煎熬。
“臣,遵旨。”李若璉心中凛然,深深俯首。
皇帝的权谋手段,越发深沉酷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