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端平入洛(1/2)

南宋末年这段风云变幻的歷史,对於朱家子孙而言乃是必修之课。

即便明太祖朱元璋对元朝统治者恨之入骨,但为了確立大明王朝的正统性,也不得不承认元朝继承宋朝的法统地位。

而大明王朝,正是通过继承元的衣钵,才得以成为代表华夏文明的正统王朝。

后世对朱元璋政治地位的高度评价,正是源於他“驱除韃虏,恢復中华“的不世功勋。

而这一切的源头,都要追溯到端平元年的那场联蒙灭金之战。

-----------------

宋理宗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正月初十,宋蒙联军攻破蔡州城,金哀宗自縊身亡,金国宣告灭亡。

按照事先约定,战后宋蒙两军各自撤兵。

宋將孟珙將金哀宗遗骸运回临安,在太庙举行隆重祭祀,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河南地区作为北宋三京故地,歷来为南宋君臣所重视,但当时宋蒙双方並未明確划定该地区的归属。

蒙古大汗窝阔台因粮草不济、天气转热,將主力北撤至黄河以北,致使河南地区出现权力真空。

当时黄河南岸仅有速不台、塔察儿率领的两支蒙古机动部队,其余守军多为金国降卒改编的汉军。

南宋方面,京湖制置使史嵩之率军推进至信阳军(今河南信阳)、唐州、邓州一线;四川制置使赵彦吶坐镇川蜀;淮东制置使赵葵、淮西制置使全子才、沿江制置副使赵范负责两淮防务。

此时正值主政南宋二十余年的权相史弥远新丧,年轻的宋理宗急於摆脱其政治阴影,巩固皇权。

在宠臣赵范、赵葵兄弟的怂恿下,他不顾朝中多数大臣和几乎所有边將的反对,在准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强行派兵进驻河南各地,妄图实现“据关守河“的战略构想。

这一重大歷史事件,史称“端平入洛“。

当时进取中原的军事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自襄阳北上,二是由淮西进军。

宋理宗原本计划两路並进,但最终仅有六万淮军参与了入洛之役。

京湖战区统帅史嵩之拒绝出兵转餉的决策,歷来备受爭议。

然而从军事后勤角度考量,这实属明智之举。

淮西一线尚有汴渠等河道可供粮运,而若从襄阳出兵,正如名臣乔行简所言“由襄而进,必须负载二十钟而致一石,亦恐未必能达“——运输效率之低下可见一斑。

既然襄阳方向的补给如此艰难,放弃参与这场註定失败的军事行动,反而为京湖战区保存了宝贵的有生力量。

端平元年六月,赵葵、全子才率领六万淮军自淮西进发。

时值盛夏酷暑,蒙古主力已北撤避暑,河南地区仅余少量归附蒙古的原金军驻守。

原金將李伯渊等人趁机发动兵变,杀死汴京守將崔立后开城降宋,宋军遂得以兵不血刃收復故都汴京。

此后,宋军兵分两路向洛阳进发。

徐敏子率领的第一梯队约一万三千人先行出发,杨谊统领的第二梯队一万五千人隨后跟进。

然而战局很快出现变故,蒙古军队掘开黄河堤岸,致使洪水泛滥,道路泥泞难行,严重阻碍了宋军的粮草运输。

当第二梯队行进至距洛阳城不足二十里的龙门镇时,军中已然出现粮餉不继的窘境。

就在杨谊部埋锅造饭之际,蒙古大將刘亨安亲率数千精锐骑兵突然杀至。

这支以汉人为主的衝击骑兵部队来势汹汹,宋军仓促应战,阵型大乱。

在蒙古铁骑的反覆衝杀下,宋军很快溃不成军,士卒爭相逃命,被逼入洛水溺死者不计其数。

一万五千人的第二梯队,竟在短短半日內全军覆没。

与此同时,第一梯队的战况却大不相同。

面对塔察儿率领的两三万蒙古主力,缺粮少餉的徐敏子部一万三千人反而打出了令人意外的战绩。

据《宋史》记载,宋军“杀四百余人,夺团牌三百余,至午不解“。

这场持续整日的激战中,宋军重步兵凭藉精良的步人甲与蒙古步兵正面抗衡,弓弩手则以密集箭雨压制敌军骑射,展现出南宋淮西劲旅的强悍战力。

值得注意的是,蒙古军队虽以骑射见长,但其衝击步兵的战斗力確实不及金鼎盛时期的铁浮屠。

金末忠孝军屡次以少胜多的战例,也印证了这一点。

可惜宋军统帅赵葵、全子才误判形势,认为两军会师后自可退敌,竟未及时派兵增援。

最终,粮尽援绝的徐敏子部不得不杀马为食,弃营南撤。

蒙古骑兵沿途追杀,致使这支劲旅十损其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