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震惊全港(2/2)
陈生有胆识,有魄力!你们看著吧,这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华资以后不用再看英资的脸色了!”
他的语气中,除了为陈耀豪的成功感到高兴外,更有一股被点燃的、跃跃欲试的斗志。
香港新社。
社长杜长兴看完报导后,则对副社刘解放问道:“这个陈耀豪在我们团结的名单里吗?”
刘解放摇摇头,肯定的道:“我可以確定,这个人不在名单里?”
杜长兴点点头道:“看样子我们工作还做得不细致,你下去后,再去摸一下底,別再露过像陈耀豪这样的人物。”
他说到这里顿了顿,想了想说道:“陈耀豪你重点摸一下底,找一个机会试探一下他。”
“好的。”刘解放应道在新社当晚发出的通讯稿的电讯稿中,则代表了另一种沉稳而权威的视角。
它以《华资崛起標誌性事件:和记黄埔併购案重塑香港经济版图》为题,进行了冷静而积极的评述:
“此次由滙丰银行主导、华商陈耀豪完成的对於传统英资巨头和记洋行的併购,是一次成功的市场化资本运作。
它充分展现了香港华资企业家的卓越能力与雄厚资本,標誌著香港华资財团在经济领域的全面崛起,已成为推动香港繁荣稳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此事件预计將极大鼓舞本港华商士气,对香港未来的经济发展格局產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这三方的反应,与市井街头的喧譁、財经媒体的震惊交织在一起,共同勾勒出这起併购案更为完整的图景:
它不仅在商业上创造了歷史,更深层次地改变了香港的资本结构与未来走向,让所有身处其中的人都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与策略。
电视广播里,財经评论员们情绪激动,纷纷用“石破天惊”、“商业奇蹟”、“强人时代的更叠”等词汇来形容这次併购。
街边报摊的报纸被迅速抢购一空,茶餐厅里,人们都在热烈討论著这桩突如其来的大新闻。
所有人都清晰地意识到,一个属於英资旧的时代已经终结,而一个由陈耀豪掌舵的、充满未知与可能的新时代,正以雷霆万钧之势,扑面而来。
半岛酒店里的风云激盪,在第二天就变成了瀰漫整个城市的閒聊话题。
这个消息像一颗投入维多利亚港的深水炸弹,產生的衝击波迅速传遍了每个角落。
在中环摆街的“兰芳园”茶餐厅里,人声鼎沸,午市刚过的喧闹还没有完全散去。
“喂,看报纸了没?真是太疯狂了!和记这么大的公司,说换老板就换老板?”一个穿著工装、显然是刚下班的老师傅喝著奶茶,指著桌上《星岛日报》的头版,对同桌的伙伴说道。
“祁德尊啊,以前多么威风,还不是说没就没了?”伙伴夹起一个菠萝包,摇头晃脑地说道:“滙丰看你不顺眼,公司再大也没用。不过这个陈耀豪也確实厉害,这次蛇吞象,居然真能吃得下!”
旁边卡座,一个穿著衬衫、像是文员的年轻人加入討论:“我爸爸以前买了些和记股票,被套牢到现在,这次可能真的有机会翻身了!陈生搞地產和零售这么厉害,肯定会有作为的。”
他对面的朋友则显得更冷静,分析道:“別高兴得太早,先看清楚情况再说。祁德尊不会这么容易放手的,看看后面会怎么样吧。”
在湾仔的菜市场,几位主妇一边挑拣著青菜,一边交换著最新鲜的八卦。
“你知不知道啊,报纸说那个年轻人陈耀豪,用几亿就买下了整个和记呢,钱多得不得了!”
“真是想不到啊,祁德尊这么多年,哎,也挺惨的。”
“有什么惨不惨的,他们有钱人的游戏而已!我们还是关心一下明天的菜价比较实在!”
在北角开往箕湾的电车上,几个老街坊偶然相遇,抓著扶手也能聊起来。
“这次滙丰也挺狠心的,直接帮祁先生『退休”了。”
“商场如战场嘛,哪有什么情面可讲。只是没想到是个年轻人胜出。真是后生可畏啊!”
“是啊,看来以后都是华资的天下了。”
从金融精英匯聚的中环,到普通百姓生活的街巷,几乎所有人都在谈论著“和记黄埔”、“陈耀豪”、“滙丰”和“祁德尊”。
这桩惊天併购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財经新闻,成为了一起標誌性的社会事件。
它让普通人清晰地感受到,香港的天空正在改变,一个更加激烈、充满机会与不確定性的新时代,正伴隨著报纸上油墨的香气,真切地到来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祁德尊如同困兽般四处奔走。
他向上市公司合併委员会提交长的申诉材料,在港府官员的会客室里反覆陈情,甚至试图通过媒体唤起公眾同情。
然而,在滙丰银行无形却无处不在的影响力之下,他所有的努力都如同石子投入深潭,仅激起几圈涟漪便彻底沉寂,最终只沦为报纸角落一则则“祁德尊再度申诉未果”的边新闻。
与此同时,陈耀豪却显得气定神閒。
虽然也在等待委员会最终的裁定,他却並未让自己陷入焦灼的等待。
一个阳光和煦的上午,九龙佐敦谷一片空地上彩旗招展,“陈振南慈善基金会援建佐敦谷小学捐赠仪式”的横幅格外醒目。
陈耀豪一身剪裁得体的深色西装,与滙丰大班沈弼並肩站在镁光灯前,手握金铲,为项目奠基培土。
两人笑容满面,手握在一起,任由记者们拍照,儼然一幅亲密无间、致力公益的商业领袖形象。
仪式结束后,记者们蜂拥而上,长枪短炮对准了陈耀豪:
“陈生,请问您选择此时进行慈善捐赠,是否想对冲外界对和记黄埔併购案的负面舆论?”
位女记者语速飞快地提问。
陈耀豪面带微笑,应对自如:“慈善是长期事业,与商业决策无关。爷爷一直教导我们取诸社会,用诸社会。孩子们的教育,不能等。”
回答得滴水不漏,贏得现场一片掌声。
“沈弼先生,滙丰银行大力支持此次併购,是否意味著未来华资將在香港经济中扮演更主导角色?”另一名记者將问题拋向沈弼。
沈弼推了推金丝眼镜,语气平和却带著不容置疑的权威:“滙丰的支持始终基於商业逻辑本身。我们相信陈耀豪先生的能力,他能带领新的和记黄埔创造更大价值,造福所有股东。这与资本背景无关,只与能力有关。”
人群稍散后,在临时搭建的贵宾休息室內,陈耀豪为沈弼斟上一杯红酒。
“沈弼先生,这次多谢您鼎力相助。”陈耀豪语气真诚。
“互惠互利,陈生不必客气。”沈弼举杯示意,目光锐利而冷静,说道:“委员会那边不用担心,程序会顺利走完。”
陈耀豪从西装內袋中取出一份製作精美的文件夹,轻轻推到沈弼面前:“一点心意,不成敬意,还请务必收下。”
沈弼打开一看,里面是一份股权赠与协议的摘要,清晰地標明將转让和记黄埔百分之五的股份至其指定的代持机构。
即使是见惯大风大浪的沈弼,眼角也几不可察地微微一动。
这份“厚礼”的价值与诚意,远超寻常。
他合上文件夹,举杯与陈耀豪轻轻一碰,一切尽在不言中。
“合作愉快,陈生。”
“合作愉快,未来会更好。”
然后,两人默契的一笑,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