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中华煤气的发展 红牛试生產(1/2)

第141章 中华煤气的发展 红牛试生產

北角,中华煤气总部大楼。

几天后,陈耀豪的身影出现在这里,参加公司的董事会。

会议厅內,气氛庄重。

会议开始,董事长利铭泽率先发言。

这位在商海沉浮数十载的掌舱人,声音不高却极具穿透力,目光扫过全场,最终落在陈耀豪身上,带著审视,也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期许。

“欢迎陈耀豪先生加入董事会!”利铭泽微微頜首,语调平稳的说道:“陈生在商界的见解和魄力,业界有目共睹。相信他的加入,能为中华煤气的未来注入新的活力。”

掌声適时响起,礼貌而克制,

陈耀豪站起身,同样以无可挑剔的姿態回应:“感谢利董事长及各位董事的信任与支持。能成为中华煤气董事会的一员,我深感荣幸。我期待与各位通力合作,共同推动公司再创佳绩。”

他的声音清晰有力,谦逊中带著自信,目光与利铭泽短暂交匯,传递著无声的默契。

话音刚落,热烈的掌声响起。在坐的各位心里都明白,要不是陈耀豪的强势介入,他们可能今天都不坐在这里开会,从而失去这份袍金。

接下来,就进入了长的常规议程,

会议过程中,陈耀豪保持著学习的態度,从始至终都没有发言。

毕竟,这煤气技术专业性强,他作为一个外行,千万不可瞎指挥。

会议结束后,陈耀豪並未立刻离开,而是走向了利铭泽。

利铭泽似乎也早有预料,对秘书低语几句,便引著陈耀豪走向董事长会客室。

两人在会客室落坐后,侍者送上香茗,悄然退下,室內只剩下两人。

“陈生,品茶。”利铭泽靠在舒適的沙发里,神情比会议室里放鬆了些许,说道:“刚才会上,你听得认真,想必已有想法?”

陈耀豪没有绕弯子,开门见山:“利生,我对於煤气生產、运输等技术性方面不敢多言,但在运营方面確实有些考虑。”

说到这里陈耀豪顿了顿,抬头看了一眼利铭泽,继续说道:“我们中华煤气在港岛根基深厚,

供气网络覆盖广阔,这是巨大的优势。但市场在变,只做基础的供气服务,增长空间会越来越受限。”

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直视,说道:“我认为,是时候成立一家专注於煤气工程諮询与安装的全资子公司。”

利铭泽端起茶杯,轻轻吹开浮叶,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这家子公司,可以更灵活、更深入地介入客户端的煤气管道规划、安装、改造工程。从大型屋苑、商业大厦,到新开发项目,提供从方案设计到施工监管的一站式服务,牢牢抓住工程源头。

这不仅提升了我们的服务附加值,更能巩固和扩大我们的用户基础。”陈耀豪条理清晰地阐述著。

利铭泽点点头,眼神中流露出讚许:“工程服务,延伸產业链,思路是对的。还有呢?”

陈耀豪嘴角露出一丝微笑,拋出了更具野心的部分,建议道:“同时,这家子公司还可以负责煤气灶具、热水器等终端设备的销售与推广。尤其是,我们要大力推广『明火煮食”的理念!”

“明火煮食?”利铭泽放下茶杯,饶有兴致地重复道。

“没错!”陈耀豪语气带著一种独特的热情,说道:“利生,港人爱美食,追求『气』。只有明火炒菜的那份香气和灵魂。这是我们的文化根基,也是煤气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

我们要让新一代年轻人重新认识並爱上明火烹飪的魅力,这不仅是销售灶具,更是推广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情感连接。

灶具销售好了,天然气的用量自然提升,用户粘性也大大增强。工程服务铺管道,灶具销售点灶火,两头並进,环环相扣。”

利铭泽静静地听著,手指无意识地在沙发扶手上轻轻敲击。

陈耀豪的方案,不仅著眼於眼前的业务拓展,更触及了品牌文化和用户习惯的塑造,格局不小。

片刻的沉默后,利铭泽脸上露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

他拿起桌上的银质打火机,“叮”地一声弹开盖子,点燃一支雪茄,烟雾裊裊升起,融进窗外的暮色里。

“陈生。”他缓缓开口,声音带著一丝讚许的语气说道:“你这个想法—很有价值。工程服务深化根基,灶具推广点燃需求,明火煮食—更是打到了点子上。中华煤气要的,不仅是管道里的气,更是千家万户灶台上的火。”

他吸了一口雪茄,目光透过烟雾,锐利地看向陈耀豪说道:“我原则上支持。不过,成立子公司不是小事,具体架构、资源投入、市场策略,需要详尽的计划书。

特別是『明火煮食”这个概念的推广,如何落地,如何深入人心,你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陈耀豪心中一块石头落地,他知道,这第一步棋,算是落下了。

他迎向利铭泽的目光,沉稳而坚定说道:“我相信利生以及团队的能力,肯定会大获成功。”

“陈生客气了,既然有了发展良策,肯定要全力去做,这样才不会辜负股东们的信任。”

“哈哈哈。”陈耀豪笑了笑道:“其实也得感谢利生的信任。”

会客室內,雪茄的氮氬尚未散尽,方才关於新子公司和明火煮食的激昂討论沉淀下来,气氛转为更深沉的务实探討。

“陈生,你对煤气厂本身的未来,可有想法?”利铭泽啜了一口重新续上的茶水,目光投向窗外,焦点却似乎落在那日夜不息运作的北角煤气工厂。

它像一头沉默的巨兽,匍匐在这片寸土寸金之地,为整个港岛输送著能量,却也日益被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所环伺。

陈耀豪顺著他的视线望去,窗玻璃上隱约映出远处工厂粗獷的轮廓和耸立的储气罐。他沉吟片刻,知道这才是触及公司根基的大问题。

“利生,北角厂是中华煤气发展的根基。但时代在变,城市在扩张。”

陈耀豪的声音带著一种冷静的凝视,说道:“您看这周围,新楼盘、商业中心、高档社区都在拔节生长。这片土地的价值,早已不是几十年前的概念。”

他停顿了一下,观察著利铭泽的反应。这位掌舵人脸上没有波澜,只是眼神更加专注。

“恕我直言,”陈耀豪继续道:“即便我们不主动考虑,港府的城市规划部门迟早也会找上门。繁华都市的核心地带,容纳一个大型煤气製造厂?

安全、环保、土地效益,任何一个理由都足以让搬迁成为必然。与其到时候被动应对,甚至可能被施加苛刻条件,不如我们未雨绸繆,主动研究、规划。”

利铭泽缓缓放下茶杯,手指无意识地在沙发扶手上划著名圈,这是他陷入深度思考时的习惯。

“你说得对。”利铭泽终於开口,声音里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那是面对即將告別一段歷史的复杂心绪。

“北角厂的位置,確实越来越像一颗『硬钉子”。安全无小事,环境压力也与日俱增。港府的態度我们心知肚明。”

他抬起头,目光重新变得务实,继续说道:“主动总比被动好。搬迁是个庞大工程,牵涉选址、技术升级、巨额投资、员工安置千头万绪。不能拍脑袋决定。”

“是的,利生。”陈耀豪立刻接话,说道:“这需要详尽、科学的可行性研究。新址的选择至关重要,要兼顾未来几十年的发展空间、运输成本、环境影响评估。

同时,搬迁本身也是一个技术升级的契机,我们可以引入更先进、更环保的生產工艺。”

利铭泽微微頜首,显然陈耀豪的思路与他所想不谋而合。

“好。这件事,宜早不宜迟。”他做出了决断道:“陈生放心,我会亲自指派一个专项小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