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峻法为堤,滔天巨浪(2/2)
加之又有那些翰林院的庶吉士同考官提前把过关,学识这方面,想来也不会差到哪去,所以对他们二人来说,此时也只需看个错漏与立场便好。
半刻钟后。
黄瑞阳大致看过手中试卷,並未发现什么太大的问题,便是放回原处,准备隨手拿起下一份试卷。
可就在这时,一旁的薛铭看著手中的试卷,面上却是忽然多了几分少有的惊异之色,
发出了一道疑声。
黄瑞阳被这动静吸引1,目光也是不由稍稍看了过去。
见黄瑞阳自光看来,薛铭当即也是笑了一笑,隨后便將手中的试卷轻递给了其人,开口道:“倒是有些意思,黄阁老不若也看看吧。”
黄瑞阳接过试卷,闻言目光便也轻扫了一眼试卷的“策论”部分,毕竟能考会试的都是举人,经义与八股文章不会差到哪里去,又或者说,经义与八股文章差的,也考不上举人。
而本次会试的策论题目,也正是出自他与薛铭两位主考官之手,所问的题目之一,则仍旧离不开沿海倭乱。
既:“今倭寇屡犯浙闽,朝野或言海禁当严,或言互市可通。昔唐设市舶以柔远人,
宋立榨场以制契丹,今当何以兼筹防海与通商之利?”
沿海倭乱乃是当今朝政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话题,概因这几年来,江南倭乱也是有愈演愈烈之势,隱隱又是有了前明嘉靖朝时的祸烈苗头,崇平帝与內阁诸臣,对此都是极为重视,所以於这几年的科举考试之中,也常有提及,
这时,黄瑞阳的目光也缓缓看向了下方应答的大段苍劲字跡。
“臣对:臣闻防边之要,在衡势而达情;治国之方,贵探源而標本。今倭氛屡扰浙闽,廷议或主严海禁以绝其奸,或倡开互市以其患。臣谨稽之史册,参之时务,昧死以陈管见。
臣窃惟倭患之炽,非尽岛夷之性悍,而实由海禁之政苛,迫我赤子而为渊驱鱼也。我朝立国,严片板不许下海之令,其意本在靖边,然闽浙沿海,地瘠民稠,田不足耕,向赖渔盐商舶以资生计,海禁一行,则网害舟尽成虚设,万千灶丁、渔户、海商,顿失衣食之源。
更兼豪右兼併,胥吏苛敛,小民膏血既竭,只唯卖田为佃,以谋生计,然即为佃,却依衣不足御寒,食不足果腹,每逢岁关,折总稟算,反倒欠豪主三斗之米,此则为臣亲眼所见!
试问,民退则转死沟壑,进则链而走险,则彼倭寇之船所载,敦非我衣冠之族尔?”
看到这里,黄瑞阳本来还不过只是隨意轻扫过的目光,却是忽地一定,眼底之中,不由稍闪过几分讶色。
再稍一抬头,果然便是见到不远处的薛铭目光也正看来,显得也是预料到了黄瑞阳此时的反应。
顿了一顿,黄瑞阳隨即便不再理会旁人旁物,目光只又移到试卷之上,默然细致看了起来。
“.—所谓“真倭十不过三,从者皆闽浙贫民”,此非虚语!故海禁之策愈严,则失业之眾愈多;失业之眾愈多,则附倭之势愈盛。是以峻法为堤,而反激滔天之浪;以绝市为防,而自树强仇於户。
此倭乱缠绵难靖之根源,不在外而在內,不在倭而在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