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指点斧正,解民倒悬(2/2)

贾琛见状,也轻笑道:“既是私论儒家理义,便没有对错之分,也就谈不上什么指正,不过点评一番,却还是可以的。”

说罢,这才也是从贾兰的手中接过了那份文章,细致看了起来。

在他看的期间,一旁的贾政就也是吩咐贾兰先寻位置坐下休息,同时看著贾琛手中的文章,也是不免好奇,想要看看自己这个孙子这般年纪,能够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

不一会儿。

贾琛便也是看完了手中文章,稍顿了一顿后,先將其交由了一旁贾政,隨后目光才是看向了下方的贾兰。

“虽稚嫩了些,但总体却也算是言之有物,没有空泛论调,还算不错。不过文章中所言“不义之理非理,不理之义非义,无所省乎”,又是何解?”

此话一出,贾兰顿时也是有些紧张地站了起来,拱手轻道:“叔伯上次问若“理义相悖,何如择之”,侄儿一时答不上来,心中羞愧,所以回去之后便是接连看了许多书,到了前些日子,终有些许所得,就是有了些拙见———“”

说到这,贾兰稍一顿后,就是面色正然开始说道:“若理义相悖,人则自该先有所评。如君老而昏之,若依旧不諫,则会祸国殃民,所以纵然会违了“事君”之常,为臣者却也该持节当面諫言,以解平民黎庶之倒悬,此为天理大义也,不可不为,“事君”比之,则已不成“理”也,无需过多纠结”

听到这话,贾琛稍证了后,便也是轻点了点头。

贾兰这番“人先有所评”的论调,倒也有些暗合前明王阳明之“心学”。毕竟人若是要对事有所评价,则自己心中就先需得有一套处事的逻辑与规范,然后再遵从这种逻辑规范,做出判断,以区分理,义二字,到底谁高谁低。

如此做法,不就是与心学之中“致良知,心既主宰”相合吗?

这倒也不是说贾兰小小年纪,就已是入了心学门中,毕竟心学一道於前明虽算是盛极一时,以致因“龙场悟道”而开创心学的王阳明,都是被许多尊崇者称之为新的儒家圣人,然到了如今,心学虽仍是不缺门徒,但却已不算是什么主流的儒家学说。

所以估计这大概率也是眼前贾兰根据过往所学的“圣人言行”,结合自身朴素的道德观所思索出来的东西。

说不上什么对错,不过这般年纪就已是能有一番主见,却已是很不错了。

一念至此,贾琛稍一顿后,就也是对著小脸有些紧张的贾兰开口道:“若是要我来看,还算是不错的——”

听到这话,贾兰顿时如释重负,悄悄鬆了口气,心中也不由多了几分罕见的喜意,不过隨即贾琛的声音却又是响了起来。

“你这般做法,简单说来,便是以自己本心好恶,来评世间诸事,倒是暗合了几分心学之道。不过要行此事,你可知什么最为重要吗?

1

贾兰闻言,又是一,便是对著贾琛躬身拱手,露出一副受教姿態。

贾琛见状,也不打谜语,就是直当了结地开口道:“要以此行事,便先是要秉承古之圣人所持的德行,节俭,爱民,豁达,明理若是背了此心,那就是以一已私心行事,

长久以往,难免就会渐行渐远,变成一只蛀虫,又或是乾脆成了酷吏一般的人物。

你如今年岁尚小,平日学的都是圣人言行,自尚可秉持,可待今后长大了些,见得恶人恶事多了之后,不免就会受其污浊,感到迷茫,届时也只望你能够秉承本心,不復今日“解民於倒悬”之言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