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治水恤民,河工之局(2/2)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com】

轻点了点头后,他便又是念起了接下来的亚元试卷,念罢过后,见黄瑞阳似乎没有要评的意思,也不耽搁,就是接念起了其余觉得不错的试卷。

某一刻时。

黄均拿过一份试卷,不过只是简单扫一眼,面色便微微一。

其实这些试卷他也没有看完,之前不过也只是看了那解元与亚元,剩下的试卷,如今也算是第一次看。

稍一顿后,他便轻道:“这份试卷倒是有些不同父亲且也听听。”

说罢,便是轻声念了起来。

“臣对:治河之要,在顺水性而利民生,理財之枢,在节虚糜而充实帑。昔大禹疏九河,因势利导,未尝以埋塞耗民力;贾让献三策,徙民宽河,深得標本兼济之旨。今若以工代賑,使飢氓执参镭为河工,则淤沙可浚,流民得食,实合圣王治水恤民之遗意。

查贾让上策云“决黎阳,放河使北入海”,虽费百万,然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使河定民安,岁省修堤之费千万。此与《周礼》荒政“兴役以聚失业”暗合。明臣潘季驯治黄淮,倡“束水攻沙”,虽征夫役三十万,然皆给值募工,未闻酿乱。可见河工与賑济,

本属一事。

伏乞仿两汉循吏遗法,於直隶、山东等被水处所,设河工局,以漕粮折色为工食,择良吏董其役。如此则水归其壑,民安其业,而太仓之粟不至空竭,诚一举而三善备焉—..”

隨著其人声音不停,不过一会,一篇文章便是被完整念了出来。

待念罢,又稍一细思过后,黄均目光便也是看向了自家父亲。

黄瑞阳此时面露几分沉思,一时却也不应,只反问道:“你如何看?”

“儿子觉得这“以工代賑”之策,其实倒也不算什么新论,但观此人通篇文章下来,

统揽全局,又颇重细节,显然也是细细研究一番的,引用在此处河工与国用一题,倒也算是颇为贴切—”黄均闻言也是拱手应道。

不过隨即又是轻道:“当然,治河之难,也不只纸上寥寥数笔·父亲之前衔领诸省治河,賑灾事宜,对此事极为了解,儿子便也不班门弄斧了。”

听到这话,黄瑞阳稍一顿后,就是轻点了点头道:“此策若要成行,首重便是要落在“吏”之一字上,若是“吏”之一字不清明,所谓以工代賑,便会演化为强驱灾民平白劳役,如此一来,灾民若是拿不定口粮,心中怨气滋生,最后便会揭竿而起,生出大患..”

此话一出,黄均听闻过后,一时也是轻点了点头,深以为然。

若是灾民出了力气,却依旧是拿不到賑济,又或是被几经剋扣,那心中怨气定然要比之前强烈,届时便是一味再强压,恐怕最终也是纸包不住火,定然要酿成民变的局面。

一念至此,他便轻道:“所以那人会提出设一“河工局”,恐怕便也是因为想到了这般可能——但若照其所想,那“河工局”几若总揽財粮,吏民大权,非是朝廷钦差一流,

恐怕难行。”

便是地方总督,巡抚,也不可能全掌一省之財粮,吏民之权,不然一朝不慎,恐汉唐“藩镇割据”之旧祸,就又是要捲土重来-所以地方若真是要设那河工局的话,除却朝廷亲派钦差外,便是旁无可能。

但若真是朝廷特派钦差,那中枢之人难免也会对地方人事不熟悉,收揽权力之时,定然也多阻碍,所以短期之內那所谓“河工局”恐也用处不大这便也是所谓的“局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