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年轻锐气,尘埃落定(1/2)
第102章 年轻锐气,尘埃落定
这时。
听到那副考官之话,郑嘉宇眉头便又微微皱了起来,稍顿了顿后,隨即便出声唤来了旁边其余三位副考官,將手中试卷轻递给了他们。
“你们且也来评评吧。”
此话一出,那三人也是不由面面相起来,自然也不敢耽搁,便是逐一细看起了那份试卷。
不多时。
最右边的副考官便拱手轻道:“依照下官看来,此份试卷除却最后的策论部分外,其余部分都可称得上一句四平八稳,清正文雅”
此话一出,也是引得其两位副考官连连点头应和。
前面的经义与判,表部分,確实是没什么大问题,叫人挑不出毛病来,就是最后这几道策论..
“策论部分又如何?”
听到郑嘉宇的发问,三人对视一眼后,便还是由最右边的那位副考官率先应声,只见其人拱手告罪一句后,便是恭声说道:“治河一题,其人提了所谓“以工代賑”之法,细看之下,倒也颇有几分巧思—-只是策虽言『疏导”,然未溯大禹『朕眠三过不入』之圣心,徒论功利,失了『仁民爱物”之本,贾让三策,当以德性为先,岂止权衡国用耶?”
至於戌边冗费之问,显错徙民,实兼法家之术,若不论《周礼》『土均之法”以均贫富,则屯由必成豪强兼併之阶,策中未察此患,实在也是失了圣人“均无贫』之训。
吏治之问,又重提前明张居正之考成法,严而近苛,犹有过之,未若汉宣帝“枢机周密,品式备具』之温厚。策中虽言『密折访查”,却不倡“正心诚意”,何以使诸官吏『见贤思齐焉?
钱法之问—-管仲轻重术,霸者之政也,孔子讥其『器小』。策中极为推崇术数,却未申《易经》『理財正辞,禁民为非日义”之精义,是本末倒置矣!
至於最后倭乱之问,文中所提之“开海”一策,在下官看来,则便更是有些荒谬了.-五策皆都能切事,然多详於器而略於道,习於史而疏於经,夫圣贤治世,必本诸心性,达於政术,若不明《春秋》“仁义为本”之旨,虽策论煌煌,却也犹未入也。”
既能为一省乡试之副考,“过目不忘“自然也是不足为奇,此时不过短短数语之间,
便已是从经义,道德等诸多方面点出了试卷策论部分的问题。
总的来说,便是在批评作答之人重“术”而轻“道”,贴“史”而弱“经”,若是说得再严重些,那便是太过功利了,不合儒家道德仁义之理。
不过从字里行间中的文风,也能看出作答之人年岁应是尚轻,参加科举的时间不会太久,考虑到这点,所以最后评上一个“偏激狂放”,在几位副考官看来,倒也算颇为合適。
这般年轻人,才学虽是够了,但却还是需要再多磨炼几年才是。
回到现在。
听到几位副考官的话后,主座之上的郑嘉宇却是不应,只细思起来,下面几人见状,
便又是不免小心起来。
莫不是说错了?
好一会儿后。
就在几位副考官心中抓耳捞腮,有些不知所措之际,郑嘉宇的声音方才是轻响了起来。
“诸位所说,皆是有理这份试卷確实是有些狂放过激了。”
此话一出,几位副考官心中顿时也是稍稍鬆了一口气。
可不待他们反应什么,郑嘉宇却又是摇头说道:“然我大乾立国至今,天下事却渐又纷扰。国事艰难,可满朝诸臣,能为天子分忧者,不过蓼几,此非我等人臣之罪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