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172:动员会(2/2)

窗外的寒风呼啸,却被厚厚的窗帘隔绝,室内暖气充足,烟雾缭绕,气氛严肃而专注。

《那山那人那狗》开拍前的最后一次筹备汇报会正在这里举行。

导演霍健起坐在长桌一侧,身边坐着副导演、摄影师、美术指导等核心主创。

厂长韩三坪并未列席,全权交由项目发起人和实际掌控者王盛来主持定夺。

王盛坐在主位,穿着简单的深色毛衣,手指间无意识地转动着一支钢笔,神情专注地听着汇报。

霍健起亲自做着最后的陈述:“外景地最终定在湘西凤凰、怀化周边的山区,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三次堪景,路线、机位、当地协调都已落实。天气是最大的变数,但我们也准备了雨季拍摄的预案。”

他顿了顿,开始汇报演员阵容:“父亲一角,我们邀请了中戏的滕汝骏老师。滕老师的演技和气质,沉稳内敛,饱经风霜的感觉非常符合我们对乡村老邮递员的想象,他已经深入研究角色一个多月了。”

王盛微微颔首,滕汝骏就是原版里那个演父亲的,他放心。

“儿子一角。”

霍健起看向王盛,语气中带着一丝满意:“经过多轮试镜和考量,最终定下了光线传媒旗下刚刚签约的黄小明。”

他补充解释道:“小明虽然年轻,但形象阳光正气,眼神里有股倔劲儿和淳朴感,和我们想要的‘走出大山又回归乡土’的儿子形象很契合。

关键是,他过去一年参与了张扬好几部电视电影的拍摄,有男主有配角,实战经验丰富,镜头感比很多同龄人强得多,磨合起来会很快。”

王盛心中了然。

这个时空的黄小明,因为北影厂联盟电视电影的批量生产,获得了远比同龄人更多的实践机会,虽然没有一炮而红的代表作,但基本功和经验扎实了不少,褪去了些许青涩,正处在演技上升的黄金期。

霍健起选他,是看中了这份“被市场初步验证过”的可靠性和与角色的贴合度。

“母亲一角,由我们北影厂演员剧团的老演员,陈茜老师出演,演技厚重,能压得住场。”

“至于片中的关键女性角色,那位清澈的侗族姑娘:”霍健起说到这里,语气轻松了些:“我们邀请了李晓冉来客串。她现在的知名度和观众缘都很好,而且片酬……按内部价算,性价比很高。她的气质偏都市,但造型上可以做调整,突出那种山泉般的纯净感。”

王盛没说什么。

“其余配角,比如沿途的村民、乡镇干部等,基本都是我们堪景时在当地话剧团、文艺团体或者有表演潜质的素人中挑选的,力求真实、接地气。”

财务和制片主任接着汇报了预算明细。

当提到部分设备租赁和后期胶转磁的费用因国际汇率波动略有上浮时,王盛插了一句:“东南亚那边金融风暴的余波还在,成本控制要更精细。预算可以适当放宽一点,但每一笔钱在哪儿,必须清清楚楚。”

他没有深究,但点出的问题一针见血,让在座的制片人员神色一凛,连忙点头称是。

这便是王盛的风格,抓大放小,但关键环节绝不糊涂。

所有汇报完毕,会议室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王盛。

王盛放下钢笔,双手交叉放在桌上,目光扫过霍健起和整个主创团队,沉稳地开口:

“霍导,各位,《那山那人那狗》这个项目,不同于我们之前做的商业类型片。它要的是味道,是意境,是润物细无声的情感力量。剧本我看了,彭老师的故事底子很好,苏老师的改编也抓住了精髓。”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坚定:“我对你们有信心。北影厂和盛影传媒,会是你们最坚实的后盾。需要什么支持,直接提。我只有一个要求——沉下心来,把湘西的那片山、那些人、那条狗、那对父子的情,原原本本、真真切切地拍出来。”

他最后举起手边的茶杯,以茶代酒,语气诚挚而有力:

“多余的话不说了,预祝剧组一路顺风,拍摄顺利!我在京城,等着你们凯旋,给你们开庆功宴!”

“谢谢王总!”

“一定不负所托!”

霍健起带头,所有主创人员纷纷举杯响应,会议室里弥漫着一种备受鼓舞、摩拳擦掌的振奋气氛。

会议结束,众人离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