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151:班师回京(2/2)
紧接着,出乎所有人意料,周星星也努力跟上节奏,虽然发音不算标准,但唱得异常认真:“黄色的脸黑色的眼,不变是笑容……”
李晓冉的女声清亮而富有情感,加入合唱:“一样的血,一样的种,未来还有梦,我们一起开拓……”
很努力在找调了,但一般。
三人的合唱,或许在纯音乐性上并非完美,但其中蕴含的情感力量却瞬间击中了现场观众。
王盛的从容、周星星的努力、李晓冉的深情,恰似影片试图传达的某种融合与共鸣。
尤其是周星星,这位以喜剧形象深入人心的“星爷”,如此认真地演唱一首主旋律爱国歌曲,其带来的反差感和真诚态度,赢得了满堂彩。
歌曲后半段,台下的刘德桦、张国嵘等人也都自发地跟着哼唱起来,全场气氛达到了一个感人又热血的高潮。
一曲终了,掌声雷动,久久不息。
主持人激动地总结道:“一首《中国人》,唱出了我们的血脉相连,也预示着华语电影人更紧密的合作与更辉煌的未来!感谢三位的精彩演唱!”
……
随后,重头戏来临。
舞台灯光彻底暗下,银幕缓缓亮起。
先是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事业管理局的审查通过令。
接着,紫禁城影业、北影厂、盛影传媒的厂标依次闪过。
电影《30天》正式开始了它的京城首映。
剧场内安静下来,只有影片的声音在回荡。
观众们很快被带入到陈实和林薇薇的故事中。
周星星收敛了极致夸张的表演,更多依靠表情和细节塑造人物,这种“接地气”的尝试让熟悉他的观众感到新鲜。
李晓冉的表演自然流畅,与周星星的化学反应出乎意料地和谐。
剧情中关于婚姻琐事的摩擦、失忆后的错位尴尬、以及逐渐复苏的情感,笑点设置巧妙,往往源于生活细节,而非硬挠痒痒式的咯吱人,引得场内不时爆发出会心的笑声。
而到后半段,当两人在熟悉的街口找回记忆,相视一笑时,又能听到轻微的抽泣声。
对于经历过八十年代国产片辉煌期,也见识过近年来通过各种渠道流入的港片、西片洗礼的京城观众,尤其是在场的文艺界人士而言,《30天》或许在深度和艺术探索上不算极致,但它展现出的制作水准、成熟的类型片叙事、以及对当下都市人情感状态的敏锐捕捉,都让人眼前一亮。
它成功地平衡了商业娱乐性与情感共鸣,在97年末的内地电影环境下,能做到这个程度,已属相当不易。
不少圈内人边看边暗自点头,对王盛驾驭商业类型片的能力,以及推动这种“京港合作、贴近市场”模式的决心,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影片在温馨团圆的氛围中结束,字幕升起,灯光亮起。
掌声再次响起,这次是送给电影本身,持久而真诚。
主创人员重新登台,接受观众的致意。
互动环节,观众提问踊跃。
有观众问周星星这次表演与以往的不同,他诚恳地表示希望尝试更多样的角色,感谢王盛导演给了他这个机会。
有记者问李晓冉与“星爷”合作的感受,她巧妙地回答从前辈身上学到了很多,更重要的是共同完成了一个好故事。
最后,话筒递到了王盛手中。
他站在舞台中央,目光扫过全场,从嘉宾席到普通观众区。
“感谢各位今天的到来。”
他的声音透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遍剧场的每个角落:“《30天》从创意到完成,再到这大半个月的全国巡演,最终回到京城,站在这里,我心中感慨良多。”
他略微停顿,继续说道:“有人说,电影是梦。但我们更相信,电影是镜子里的人生,是生活中的欢笑与泪水。
《30天》想做的,就是一面能让大家看到自己、也看到身边人的镜子。它可能不够完美,但它真诚。”
“我们走过很多城市,见到很多观众。我听到最多的反馈是‘好看’、‘好笑’、‘感动’。这很简单,也很重要。
电影,首先得让人愿意看,看得进去,能产生共鸣。
这是我们北影厂联盟,是盛影传媒,也是我个人一直努力的方向——做出让中国观众喜欢看的电影。”
“这条路很长,也很难。但我们有最好的观众,有愿意一起探索的同行,有不断变化和成长的市场。
今日的璀璨,不属于某一个人,它属于所有为中国电影努力的人,属于在座的每一位,属于每一个还愿意走进电影院,相信光影力量的普通人。”
“《30天》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我们会继续走下去,用更好的作品,回报大家的信任与支持。谢谢大家!”
王盛的发言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但沉稳有力,充满了对产业的思考和对未来的信心。
他再次鞠躬致意,台下掌声如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