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章 新年(2/2)
自然灾害加重了效果,去年开始的安纳托利亚旱灾伴随着大范围的蝗灾,蝗虫吞噬了本已因干旱而枯萎的农作物和草原。粮食价格开始飞涨。
灾害是民众的灾难,也是其他国家渗透的机会。什叶派清真寺和神职人员开始赠送民众面粉和其他食品,这让那些人认为还是什叶派好啊,逊尼派那些老爷都不把他们当人看。
还有机会前去伊朗打工的奥斯曼人将互助会这一新鲜组织理念带了回来,他们说只需要缴纳一点费用,就可以获得救济。哪怕因为意外死了家属都可以拿到一笔钱。
这倒是新鲜事,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这个,瓦克夫一般是清真寺的私产,很少将他们用在慈善上。哪怕收归政府也没见政府给他们用过一块钱,伊朗竟然可以这样,心里的不平衡更加深刻。
伊朗的互助会在十个城市里进展神速,哪怕是宗教氛围最浓厚的纳杰夫、库姆、马什哈德,互助会的入会率也达到了60%、55%、51%。没办法,加入好歹有些保障,不加入什么都没有。
互助会通常会发放实物。会员可凭救济券领取固定份额的面粉、豆子、燃料、布料或药品。基本上可以维持家庭的生活,直到他们找到工作。
在巴格达和大不里士,这项政策执行的最好。因为他们一个是首都,一个是工业最发达的城市。工人数量庞大,因此需要的救济最多。单大不里士一个城市,就有超过十万人需要救济。
而这样的救济也需要资金支持,负责管理的瓦克夫委员会将名下的财产捋清并进行投资。一方面负责将托管的瓦克夫土地、房产等“死资产”盘活,产生稳定租金收益。将荒废的瓦克夫农田长期租赁给无地农民或农业公司,收取实物或现金地租。将城内的瓦克夫商铺、客栈租赁给商人。
在伊斯法罕,就有超过三万亩的土地被租种给农民,并签署二十年的协议。每年收成的15%作为租金上缴委员会。委员会将其中的70%的等值现金拨给当地互助会用于救济。剩下的30%的等值现金存入“再投资池”。而农民获得了大部分收入,并开始提升土地价值。
对于果园、椰枣林等,委员会提供土地,农民提供劳力,收成按预先约定的比例分成。这完全符合教法。
预付资金给大型商队,用于采购粮食、、药品等必需品。货物售出后,互助会收回本金并分得一部分利润。这既保证了收益,也起到了平抑物价的作用。
这样的结果就是:荒地产出了价值,农民获得生计,救济有了来源,基金得以增值。谁都可以从中获得好处,除了清真寺。
那些神职人员从独立的个体变成了拿工资的国家公务员,甚至有消息说政府要推行神职人员的单身制,即不许结婚生子,说是这样可以保证他们对先知的忠诚。虽然不知道真假,但要是做了,恐怕他们更加说不上话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