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官员私人时间(1/2)

第568章 官员私人时间

伊朗再次迎来了欧洲客人: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和瑞典国王卡尔十五世。前者希望伊朗支持自己在中非的扩张,后者则希望加深两国之间的贸易。

奥地利在刚果的殖民让利奥波德二世心痒痒,当地的橡胶贸易大多进了皇帝的腰包。要是比利时能有一块地种点东西卖出去,那钱还不是滚滚来。

但比利时太小,想要从英法手中获得殖民地,难度有点大。所以将手伸向了中非地区,不过担心和奥地利的范围冲突,因此想要让伊朗从中调停一下。

他成立了国际非洲协会,在开幕仪式上,他说:“今天将我们聚集在一起的议题值得人类朋友关注。揭开地球上仅存的、尚未被现代文明之光照耀的地区的迷雾,刺破笼罩在人民上空的黑暗。在这个进步的时代,这是一场亟待进行的圣战。”

利奥波德二世发表此番演讲时,距离比利时通过天主教起义脱离新教荷兰成为一个独立国家,仅仅过去了几十年。利奥波德二世在继承父亲的王位之前甚至曾谋划通过进攻荷兰或入侵莱茵兰来“壮大比利时”,不过后来他认为这些想法不切实际而放弃了。取而代之的,他更专注于通过殖民扩张来扩大国土。他写道:“我们要在那遥远的彼岸,找回曾经失去的省份。”

纳赛尔丁在巴格达招待两位客人,利奥波德二世在和沙阿讨论的时候,多次询问伊朗市场对钻石、金沙、橡胶、香料、象牙、木材等商品的贸易量……。

他这是话里有话,就是想告诉纳赛尔丁,比利时也是这些资源的一个潜在的供货商!只要他们能支持比利时进入非洲。

这样的情况下,纳赛尔丁有什么理由反对。反人权吗,殖民要有人权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一定是颠倒的。特别是在这个年代。

卡尔十五世的想法就简单了,瑞典需要发展工业和贸易,想要赚钱。既然如此,和伊朗开展通商合作就是意料之中。

和平以及工业化进程让瑞典人口增长都很快,从1800年的240万人增加到1850年的350万人。由于新耕地的开垦,从1810年到1860年,可耕地增加了2倍。炼钢、造纸等本土优势产业得到发展,而随着第一条铁路干线,即连接斯德哥尔摩、哥德堡和马尔默的铁路开通,大大促进了金属、工程等行业的发展。

瑞典的木头和矿产可以交换伊朗的煤油,在斯德哥尔摩和巴格达也有一定数量的两国商人进行交易。到1868年,有305名瑞典商人和129名伊朗商人在伊朗和瑞典交易。两国之间还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双方很快签署了《伊朗—瑞典友好通商条约》,两国将进一步降低贸易门槛,鼓励木材、煤油等商品交易。同时将开通布什尔到斯德哥尔摩、巴士拉到奥斯陆的两条航线,这可是两条长线路,当然运河开通后就不太一样了。

萨迪格将条约原本放到工商部的档案室里,像这样的条约里面还有十几份。包括奥地利、玻利维亚、阿尔占、罗马尼亚等国家,每签署一份协议,伊朗的经济就能好一分。

“长官,接下来您要出席延布工业区的落成仪式。还有要处理巴士拉工业的事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