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农业变化(1/2)
第472章 农业变化
纳赛尔丁乘坐火车前往索契,在这之前他接连访问了大不里士和巴库两地。因为沙皇到达索契还得需要一段时间,得先乘坐火车前往莫斯科,然后转乘船只到达罗斯托夫,最后再坐马车前往索契。这样算下来,得一个月时间才行。
理解理解吧,俄国现在的铁路还没建设几条。沙皇要想去南边,这已经是最快的办法了。
纳赛尔丁先前往大不里士的乡村地区查看,当地的大部分农民已经用上了蒸汽脱粒机和其他现代化农具。村庄的建筑也发生了变化,曾经的破落屋子变成了漂亮的新屋,还有崭新的街道,建设村庄中的诊所和杂货铺,这都在说着农民的生活变得更好。
沙阿询问村长和其他村民生活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并且还请全村人吃了午餐,同时听了一下当地农业局长的汇报。
大不里士的工业化聚集了大量的人口,而人口一多那么农产品消费量也增加。周围村庄生产的农作物大多出售到了城市,而且现在运输也不像过去那样难,要么火车,要么公路,土路已经被取代。
而城市中的工业品在乡村也很受欢迎,他们也非常喜欢这些新奇的东西。现在也有钱了,多少能消费一些。
1862年开始,为了促进农村的建设。政府开始每年为每个村子发放水泥和建筑材料,鼓励农民改造自己的家。当时正值土地赎买政策推行,农民的积极性特别高。
农民逐渐从这种建设活动中感受到成就感,大家觉得,原来农村还能过上像样的日子!这份带着希望的干劲从一村带动到另一村。
不仅是居民房屋,还有水渠、学校等公共建筑,这些也成为村庄竞相比赛的对象。谁不想让自己的家变好,并且比过对手。而且农林部门每年还会挑选1000个最好的村庄颁发奖励,这样的情况下,农民的积极性特别高。能为家乡出力,是他们的荣幸。
这其中自然有些“损耗”,但从结果来说是很好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农民的积极性再次得到提高。但是农业不仅有积极性,还有其他因素。对于伊朗来说,这还包括集体合作。
在克里米亚战争之前,伊朗国内82%属于山地和荒漠。比较大的两个平原就是伊朗的农业命脉——北部的里海南岸平原和西南部的胡齐斯坦平原。
克里米亚战争后,伊朗重新获得了巴库平原,并夺取了格鲁吉亚平原。和奥斯曼战争后得到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征服中亚又带来了阿姆河和锡尔河两条河流和沿途的灌溉耕地。这些为伊朗的农业带来的极大的帮助。
纳赛尔丁对于这些耕地极其重视,多次下令保护农业。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大不里士的农民最先开始了联合,因为他们发现,个人对抗中间商的力量是微弱的,只有联合起来才能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利润。
在这之前,这种模式得到了沙阿的认可。因此在1856年,大不里士成立了第一家农业合作社,成员包括125户农民。并且成功的从商人手中夺回了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利润,这种模式引得周围村落争相效仿,很快成立了超过60个合作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