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沙皇的愤怒(2/2)

如果是这种,亚历山大的怒气还能下降点。因为不管哪个国家,都在暗中做过这些事。加上两国之间的仇恨,这个也不怎么奇怪。

“陛下,我们可以派大使去打听伊朗的动向,看他们会不会为了波兰而向我们宣战。另外,可以找奥地利从中斡旋。”

奥地利,亚历山大二世还在想着奥地利如何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背叛了俄罗斯。但他也是和伊朗最好的国家,也是能够从中说上话的。接触一下没有坏事。

“只好这样了,米柳京,你亲自去明斯克,一定要把这些叛徒给镇压。”

“遵命!”

陆军大臣米柳京信誓旦旦的说一定会在半年内平定动乱,而经过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确显得有活力了,只不过活力有点太过旺盛了。到处都是暴动,俄国的军队可是好好锻炼了一下。

此时俄国可以说是欣欣向荣,因为解除了农奴制,当地的工商业也繁荣起来。当然还是外国资本的功劳。而伊朗资本也趁机在当地进行投资,乌拉尔地区的矿产、莫斯科的纺织、芬兰的林业等。这都是赚钱的。

而随着工商业的发展,经济上对于俄罗斯来说增加了财政收入。因此也能够投入资金到军队里,在无形中增强了军队力量。

但其中的危险也可以看到,虽然获得了自由,但农民需要向地主赎买土地,高额的赎金使得许多农民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没有得到充分提高。在一些地区,农民仍然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较为缓慢。

但农业高涨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畜产品的商品化与外向度同样大幅提高,黄油、牛奶等出口创下新高。雇佣劳动成为日益普遍的农业生产方式。

随着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生产全面高涨,农民的分化加快、加深了。农民分化为富农、贫农及游移其间的中农。他们生产大量的粮食,并出口到世界各地。

俄罗斯工业化是官民并举,由于俄国参加拿破仑大陆封锁体系,英国的廉价纺织品进口被阻断。进口替代型的民营企业趁势脱颖而出。1812年拿破仑入侵,莫斯科大火,使得这些企业被付之一炬,纺织企业元气大损。

俄罗斯纺织业工业化,在遇到的最大障碍是封建宗法自然经济的制度性桎梏。同一时段,是工业化在全球经济结构中,取得压倒性优势时期。英法普奥伊等国都开始通过纺织业实现工业化,自然俄国也要走这条路。

但俄罗斯纺织业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体制上,沙皇政府对纺织品实行高额保护性关税,使整个行业丧失了进入国际市场的冲动和接受国际市场竞争考验的条件;国内消费市场的主体——农民和工人购买力低下,无法成为支撑纺织工业扩大生产规模的需求支柱,从需求渠道无法获得工业化深度发展的资金;纺织企业普遍资本构成与机械构成偏低,仍侧重于低廉的活劳动投入的粗放式扩大再生产。

因此,只靠亚历山大二世一次农奴改革是不行的。还得需要更多的变化,但沙皇目前除了要面对地主等保守派,还要应对号召平分土地的民粹派。这都是想要动乱俄国的基础,都是要坚决进行打击。

亚历山大二世看着墙上的地图,心里对伊朗的恨更深了。明明差一点就能到印度洋了……就差一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