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凯末尔在德黑兰(二)(1/2)

第366章 凯末尔在德黑兰(二)

理工学院的大理石台阶前,凯末尔遇到了更多颠覆认知的景象:留着大胡子的人员和穿着西装的欧洲教授并肩讨论;实验室里,学生们同时使用星盘和显微镜;甚至图书馆的目录柜都分为传统波斯诗歌和欧洲科技文献两个区域。

凯末尔在其他地方就见到了伊朗教育系统的革新,大不里士大学和巴库大学涵盖技术、农业、医学、教育等行业。属于综合性大学。

此外,还有负责培养教师的大不里士师范大学、培养医学的伊斯法罕医学院、以及巴库的石油大学。这些都是专门培养特殊人才的学校,尽管伊朗政府和奥斯曼一样财政紧张,但再怎么紧张也会把教育弄好。这就是和奥斯曼的不同之处。

凯末尔觉得自己不能再写了,他的资料都是说伊朗哪里好,奥斯曼哪里要学习。要是他那些同事知道了,一定会说干脆直接改成吹捧伊朗的一百种方法吧。

来到德黑兰最大的咖啡馆吃午餐,凯末尔对这些日子的见解进行总结。然后得出一个结论:目前来看,奥斯曼实行议会制还得需要时间,但开明专制的土壤也不存在,奥斯曼王族一个有眼光的都没有。有的只是算计和阴谋。

“唉,奥斯曼没希望啊!”

凯末尔哀叹着,在他的面前突然坐下来一个人,并且点了一份咖啡和吃的。

“希纳西,你什么时候来的?”

易卜拉欣.希纳西,凯末尔的好友。曾于1848年革命期间在巴黎求学,后来成了首都一家颇具影响力的报纸的编辑,同时还是一名诗人和剧作家。

“有一阵子了,这些天一直在德黑兰闲逛。这不,遇到你了。”

希纳西的服饰让凯末尔差点认不出来。传统的波斯羔羊皮帽下,是一身剪裁考究的巴黎式西装,领口别着枚小巧的金色钢笔。妥妥的知识分子形象。

“看来这些天你生活的挺好。”凯末尔说道。

“的确,我在德黑兰学到了很多知识。这都是我们在奥斯曼接受不到的,同时伊朗也是对奥斯曼最好的学习对象。”

这是实话,因为对奥斯曼来说。和同一宗教的伊朗学习比向欧洲学习更加容易,不仅接受阻力更小,还更容易成功。

“现在来说,苏丹和他的大臣已经丧失了进取之心。你知道吗,”他压低声音,“伊朗人最聪明的地方,在于他们把改革包装成了复古。”他从公文包取出一本装帧精美的书册——《波斯古典科学的现代应用》,翻开的内页上,11世纪学者伊本·西纳的医学理论与最新的细菌学说并列排版。

凯末尔注意到邻桌的伊朗商人正在阅读报纸,头版刊登着大不里士大学的最新成果:将古代波斯数学家拉子密的代数理论应用于铁路桥梁设计。

“真是可笑,我们都说要向英法学习,埃及也是如此,结果学习更好的竟然是伊朗。只能说是不是天意。”

是啊,谁不像让国家富强,结果学习了这么久,还不如隔壁学的好。这怎么能让他们心安。

“也许,我们需要转换一下思路。既然依靠苏丹不行,那要不要依靠其他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