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欧洲紧张度(2/2)

1848年至1851年的第一次石勒苏益格战争期间,南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施泰因两地的德语族裔因反对丹麦政府的统治遭到镇压,这使德意志人的反丹情绪持续高涨。而到现在,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施泰因两地的局势一如既往地动荡,这给在前一次战争中遭受了挫败的普鲁士提供了实施新一轮介入行动的“使命感“和坚定信念。

如果说第一次石勒苏益格战争期间的外交情势于丹麦有利,进入1860年后,那可就不了。

1856年,曾在第一次石勒苏益格战争中积极采取干涉姿态的俄国在对阵英、法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吃了败仗,被迫中断它对中、西欧事务的染指;英国、法国此时正将主要精力放在海外拓殖事业上,因而无暇回师援助丹麦。此时,与普鲁士关系微妙、一直欲与普鲁士争夺德意志事务主导权的奥地利这次选择摒弃成见,与普鲁士共扛德意志民族大旗,对丹麦作战;而在一直被丹麦视为“老大哥“的北邻瑞典,它的国王虽号召援丹,但议会却不同意拨兵,这使得丹麦毫无疑问地陷入了孤立。

而普鲁士上台的俾斯麦又在议会中说出了那句名言: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需要铁与血来解决的。这标志着铁血政策的出台。

此时的丹麦国王弗里德里克正在准备施行新宪法,此事令两地德裔人士愤怒。俾斯麦在德意志邦联提出动议,最后达成决议,邦联派出军队占领荷尔斯泰因。丹麦军队向北撤退,到达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边界。但被丹麦否决。

“陛下,“首相蒙拉德说道:“普鲁士和奥地利已经向我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我们立即撤回新宪法。“

弗里德里克转过身,脸色阴沉:“他们凭什么干涉我国内政?“

“他们说这是为了保护德意志人的权益,“蒙拉德解释道,“但实际上,这是他们吞并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借口。“

弗里德里克仔细思索:“如果我们撤回新宪法,就等于承认这两个地区是德意志领土。“

“但如果我们不撤回,“蒙拉德犹豫道,“普鲁士和奥地利可能会发动战争。“

“如果普鲁士和奥地利联手,我们根本没有胜算。“他转向蒙拉德,“立即向英国和法国求援。“

“但是陛下,“蒙拉德为难地说,“英国和法国正忙于海外殖民,恐怕无暇顾及我们。“

弗雷德里克反应过来:“是啊,他们都有事,忙的连盟友都不帮了。但也要去做,和其他国家讨论一下,必要的时候,找找俄国吧。”

“是”

弗雷德里克七世宣布废除丹麦宪法中影响荷尔斯泰因和劳恩堡的条文,而保留对丹麦和石勒苏益格的条文。这对局势的变化只有坏处,而普鲁士军队已经准备好了,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