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凯末尔的所见所闻(一)(2/2)
“我买一份!”
付了几枚硬币,凯末尔拿起报纸看了起来。头版头条写的就是俄罗斯帝国和伊朗在河中地区陷入紧张局势,因为阿古柏势力的扩张,伊朗也增兵中亚,防止俄国从中摘果子。
而且根据报纸所说,俄国和伊朗在河中已经增加到十万人的规模。这么多的军队,对于后勤压力可大了。为了减轻后勤压力,两国军队开始争夺当地的资源,如粮食、水源和燃料。这种争夺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的紧张局势。
真是厉害了,连奥斯曼都不敢招惹俄国,伊朗却做到了。看样子,另一场大战就在眼前,不知道最后谁会赢得胜利。
凯末尔继续翻阅报纸,发现伊朗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从铁路到港口,从工业区到城市改造,伊朗的快速发展让他深感震撼。这些项目不仅推动了伊朗经济的腾飞,也吸引了大量外国劳工,包括许多来自奥斯曼帝国的底层民众。
伊朗正在建设一条连接国内主要城市和巴格达的铁路。这条铁路不仅将加强伊朗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联系,还将促进贸易和人员流动。还有巴士拉港口的建设,这是伊朗打通波斯湾出海口的重要一步。港口建成后,将成为伊朗对外贸易的重要枢纽,进一步提升其经济影响力。
巴格达工业区已经吸引了超过100家工厂入驻,其中包括政府投资的军工厂、钢铁厂和机械厂。这些工厂不仅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还推动了伊朗的工业化进程。
凯末尔意识到,不仅是英国式的议会政治可以推动国家发展,一个为民着想的强大中央政府也可以推动国家的快速发展。伊朗的例子证明,高效的政府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崛起的关键。相比之下,奥斯曼帝国的中央政府效率低下,腐败严重,导致国家陷入衰落。因此,奥斯曼帝国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建立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
离开广场,凯末尔在其他地方转转。大不里士不仅是伊朗最早联通火车的城市,也是第一个接入电报的城市,通过电报局来发送电报,可以极大缩短信息传递时间。一些商人更是愿意在自己家中安装电报,这样可以随时获得最新消息。
不过凯末尔是发不了了,因为奥斯曼除了首都,其他地方根本没有电报。只能通过送信来进行交流。尽管如此,看看纵横交错的电报线,一股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
在大不里士的市政府门前,一座现任沙阿的雕像屹立在这里。这是当地的市民为了歌颂沙阿的功绩,自掏腰包修建的。所用白色大理石,经过大量的时间修建而成,沙阿左手叉腰,右手拿着弯刀指向远方,意气风发。在经历了对俄战争后,大不里士不用整天提心吊胆,他们几十年来第一次获得了安全。而且还是完整的安全。不用担心俄国骑兵南下进攻,这一切都是沙阿带来的成就。怎么不让人佩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