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1861年的局势(2/2)

来自喀布尔的商品从这里进入伊朗,而伊朗的商品也大量进入阿富汗地区。集市上,人声鼎沸,空气中弥漫着香料、皮革和烤肉的混合气味。来自喀布尔的商队刚刚抵达,骆驼的铃铛声还在街道上回荡。商人们卸下成捆的羊毛地毯、青金石和干果,换取伊朗的丝绸、铜器和茶叶。

曾经被达乌德私兵盘剥的旧市集,如今被扩建为双层拱廊的“丝路坊“。顶层廊道专供茶商与香料贩子,底层的石槽里流淌着引自哈里河的活水,洗羊毛的工匠们把雪白的纤维铺满整条水渠。赫拉特郊外建起了第一座现代化纺织厂,蒸汽机的轰鸣声惊飞了城墙上栖息的鸽子。工厂主是从孟买归来的帕西族商人,他带来的不仅是机器,还有整套质量管理体系。

尽管恢复了平静,但周边的安全形势依然复杂。阿富汗的部落冲突和英国的威胁让赫拉特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穆拉德继续坐镇当地,维持伊朗在这里的统治。虽然这里臣服德黑兰政府,但受限于当地的山地环境,还有一些部落在深山中不服。特别是政府推行的一系列政策让他们利益受损。

达乌德就是看到了这样的情况才准备积蓄力量叛乱,并且勾结英俄两国。但还没有开始就被政府剿灭。但山中的部落还有不少,之前伊朗推动变革时有些过于忽视当地,现在准备重新重视起来。加上他们已经吞并了浩罕,已经对阿富汗形成半包围形态,局势已经成熟。

交通和电报是用来破除地理限制的重要手段,伊朗电报局开始增加赫拉特到扎黑丹和马什哈德的电报线。在当地的公路投资占了东部公路投资的一半,而从赫拉特到喀布尔的铁路也正在勘探,这个时候伊朗不用请教英国了,他们可以自己勘探。

从赫拉特辐射出去的电报线正在编织一张覆盖整个东部的通信网。扎黑丹方向的线路要穿越盐漠,工人们不得不用骆驼驮着绝缘瓷瓶,在烈日下跋涉。但他们获得的薪资也是比较高的。

英国找到过喀布尔的埃米尔,提出可以支援他们一些武器和资金,希望能加入目前正在勘探的铁路项目中。但对方表示要考虑一下。南边的英国他是不敢惹的,但这不代表他就必须任人摆布。而且还是一个异教徒摆布。

印度总督将这件事写信给伦敦政府,并准备调集两万印度士兵前去威慑一下。谁让印度人多,自然是要付出最大的。

伦敦的老爷们对喀布尔的态度感到不满,但也意识到直接动用武力可能会引发更大的麻烦。经过一番讨论,伦敦政府决定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继续通过外交手段施压,另一方面则秘密支持阿富汗内部的反对势力,试图通过内部分化来迫使埃米尔就范。印度不能有失,这是大英帝国的根基,没有他,英国就会成为一个二流国家。

喀布尔将消息传到德黑兰,比起英国人,属于同一文化圈的伊朗显得更亲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