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伊暹战争(1/2)

第178章 伊暹战争

“对于贵国商船在暹罗国内遭到攻击的事情,我表示遗憾。请放心,大英帝国一直站在文明这一边。”

在暹罗城外的英国光荣号船上,有两位重要官员,一位是东印度公司对外事务负责人罗伊·尼尔森,另一位是伊朗代表安瓦尔.伊德里斯。

英国一直没有放弃向东方拓展殖民地,东印度公司就是他们的打手。在1822年,东印度公司和缅甸爆发战争。

这场战争中,英国在人力财力上付出的沉重代价左右了其在条约中提出的条件。英军和印度军共计大约有40000人参战,其中15000人阵亡。1300万英镑的军费对英属印度的财政而言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战争的代价是英属印度严重的经济危机。至1833年,孟加拉多家代理行破产,东印度公司岌岌可危。

为了获得更多利益,英国在1852年发动第二次缅甸战争,进一步深入到缅甸内陆。他也看上了暹罗,这个半岛最重要的国家。

“贵国真是世界文明之典范,暹罗这样的未开化国家需要进行文明的洗礼,只有英国才有这样的实力。”

“您真的是太谦虚了,贵国在对俄国的战争中表现的可不是一般的好。我那些同事看到后都说,这不是拿破仑在世吗?”

安瓦尔笑了出来,这实在是有些太过恭维了。如果不是利益,估计两国也弄不到一块去。

伊朗一开始是准备全吞暹罗,但这明显不现实。英国的利益遭到极大的侵犯,即使让暹罗割让一部分土地也是如此。

所以伊朗决定用第二方案,让暹罗割让湄公河东部的土地,还有柬埔寨宣称的马德望等地方,逼迫暹罗开放港口。

而英国此时也将目光放到了东方,缅甸已经是囊中之物,如果能开放暹罗那是再好不过。

同时在清国,他们已经和长江中下游的割据政权进行了一定的交涉,他们在给政府的报告中说道:

“他们对外国人的倾向,我们有责任指出,那是极为冷淡的,在傲慢无礼、自命不凡方面,他们甚至超过了现政权中那些傲慢自负的官吏。

他们并不是一个渴望发展商业,专意开发它的资源的巩固的政权,而仅仅是一个和现政府进行战争,力争优势,宣布剿灭满洲王朝的军事组织。准确地说,贸易是完全不存在的。”

欧洲人不再特意去搜求有关他们的新情报。因为他们已开始专注于发生在广州等地的事态,这些事态使利益得到了更大的希望。

1853年3月,江苏巡抚命令前同顺行行商、当时的买办官僚上海道台向上海英、美、法等国领事乞援,要求外国兵船开入长江,帮助清军守卫南京。英国领事乘势向在香港总督发出紧急公文,建议由“大不列颠一国,或是拥有舰队的三个强国联合起来,去制止这个毁灭性的战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