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戛然而止的战争(2/2)

两国大使可以肯定沙阿说的是真的,俄国的蛮横不是一天两天了。而且伊朗只是自卫反击而已,如果不是俄国咄咄逼人,他们怎么会这样。

这次和谈的地点放在了法国巴黎,体现出法国重新获得了欧洲强国这一地位。和谈唯一可能的另一个地点是维也纳,那里是1815年条约的签署地,但是维也纳被英国人否决了,自从克里米亚战争开始以来,英国人就一直对奥地利人外交努力的真实意图疑虑重重。

仗打到这个份上,也没有必要继续下去了。实际上如果再过一年,伊朗也撑不下去了。这场战争费了伊朗超过7000万里亚尔,并且还有大量的士兵伤亡。伊朗军工相关产业虽然得到发展,但付出的代价也是比以前沉重的。

“得亏现在好点,不然财政要被吞了。”纳赛尔丁想着。

伊朗的地位也有了一定提升,现在欧洲各国都在谈论这场战争中各国的表现,其中俄国军队的表现是负面的。而各国中伊朗军队的表现,最为让各国赞赏,现在有报纸将其称为近东的普鲁士。而奥斯曼军队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他们在这场战争中表现的相当不错。

目前谈判的主要障碍是英国的强硬立场,英国并不急于结束战争,因为在过去几年里,他们未赢得一场主要战役,无法让自己的荣誉感得到满足,也无法为巨大的损失做出交代,毕竟攻占塞瓦斯托波尔是法国人的功劳。

在好战情绪高昂的报刊和公众的鼓励下,帕默斯顿重申了他提出的最低条件,并威胁说如果俄罗斯不接受英国提出的和平条件的话,英国将继续作战,并在波罗的海发动春季攻势。

法国人和意大利人都对帕默斯顿的行为感到厌恶,皮埃蒙特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干脆把帕默斯顿形容为一头疯狂的动物。法国人急于寻求和平,不像英国人那样坚持要惩罚俄罗斯,他们需要与俄罗斯人和解,以实现拿破仑三世对意大利未来的计划。

法国一直对意大利统一持同情态度,认为可以帮助皮埃蒙特从奥地利那里夺回伦巴第—威尼西亚地区,并将哈布斯堡势力从意大利其余地区清除出去。作为交换,法国可重新占领萨伏依和尼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法国需要得到俄罗斯的支持,或至少让俄罗斯保持武装中立,才能击败奥地利,因此法国人不愿意顺从英国人惩罚俄罗斯的意图。

而作为战胜国之一,伊朗也将派出大维齐尔阿米尔和外长佩泽什基安为代表的伊朗谈判团。他们的要求也向各国提出,包括承认切尔克西亚和伊玛目国独立,南高加索地区归伊朗,废除和俄国签订的条约。

这些东西基本没啥问题,英法也表示接受,但俄国看着是不会轻易拱手让人。割让土地比割他们身上的肉还疼,丝毫不想自己吃的太多有没有消化不良的问题。

而伊朗连续大胜让奥斯曼国内有些不平衡,为啥啊,他们比伊朗早改革了十几年,为啥战斗力天差地别。是不是自己改革力度不够大,少数民族获得的权利还不够多,只要解决这个,国家凝聚力是不是就上来了?于是,一场对奥斯曼少数民族更大的让步正在酝酿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