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倘若秦大帅还在(2/2)

越是这种需要齐心勠力的时刻,朝会上吵吵嚷嚷的声音越大。

曾一起打天下的开国元勋们,老的老、死的死、归田的归田,儿孙辈也没有堪当大任的。

兵部、都督府不缺将领,但二十多年无战事,纸上谈兵者多,真正的元帅之才凤毛麟角。

没有元帅的统一指挥,导致朝廷派出的将军们各打各的,缺乏协同呼应。后勤也跟不上,粮草调配又混乱。

混乱的局面简直令人绝望。

延徽帝都想要御驾亲征了,但想过之后,还是算了。他早已不是当年与长姐幺弟一同率部征战的秦檩,他是九五之尊,身负国运,紫微帝星怎可轻易出垣?况且他并未立储,宫中四个皇子在他看来谁也不是这个料。

大岳需要他坐镇京师,才能安定天下人心,延徽帝想,可惜建国初,他为防皇权受威胁,将那些兵权在握的老将罢免不少,也不许他们的子孙再承袭军衔。早知就留几个了……还有姐姐,可惜姐姐也老了,比他还要老。

要是秦榴还在——延徽帝的闪念与朝臣们的窃窃私语,前所未有地不谋而合。

倘若秦大帅还在,还能由得北壁骑兵如此长驱直入?

倘若秦大帅还在,这些靺羯蛮人在固伦山脚一冒头,就会被渊岳军的长弓利箭、铁蹄刀枪扇回去。

倘若秦大帅还在……

秦深的请战书,便是在此刻送抵京城。

于是朝堂上又是一番吵吵嚷嚷:有说父英雄、儿未必好汉的。有说无将可用,试试又何妨的。有说勇气可嘉,不知兵法如何的。有说军费告急,他能不能自筹的。

延徽帝掂量犹豫,心思未定。

两日后,秦深上了第二封请战书。

此后每隔两日一封慷慨陈词,请求子承父业,只要能报国报君,情愿马革裹尸。

收到第四封时,朝臣们被这股誓不罢休的韧劲打动,连延徽帝也动容道:“朕知道伏王性淳质朴,也考校过他的武艺与兵法,是有好好学过鲁王遗书的。他若坚决要领兵作战,朕也愿意成全,但是……人马只给得了两万,再多就要动用禁军,朕不能让金陵防御空虚,以免被北蛮直捣黄龙。粮草暂时也只能供应三成,其余七成他得自个儿想办法。”

朝臣们觉得这番话简直是“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但事实摆在眼前,他们也不得不承认,延徽帝的顾虑并非毫无道理。

此时一位年轻的官员挺身而出,正是今年的新科状元裴去拙。

去年其实已有会试,按理三年一次。可户部出了事,职位空缺不少,延徽帝便于今年二月加开了一次恩科,想擢拔寒门新秀,将来好与世家出身的官员拔河。

裴去拙就是这次会试中最为亮眼的一个,卷子与对策都毫无争议地拔得头筹,顺利进入翰林院,被任命为从六品修撰。

他性情谦和,有君子之风,爱讲道理,又能把道理讲得叫人心悦诚服,故而很得同僚好评。

延徽帝还让他给翰林大学士、礼部尚书危转安打下手,担任三名年幼皇子的课业侍讲。

裴去拙平日不爱出风头,此刻却大胆建言:“陛下,微臣有个想法。伏王殿下身在山东,那山东不是正被叶阳巡抚经营得如火如荼?想来就算出兵,钱粮也能自给自足,无需国库给拨。如此,朝廷只需要放个征兵、征粮令符给伏王,予他兵权即可,至于能征收到多少兵马与粮草,就看殿下的本事了。”

“这,能行吗?”

“就算放权给伏王殿下,他一无饷银可发、二无军功与号召力,如何征兵?”

“征山东的钱粮更是离谱,那是钱粮吗?那是叶阳巡抚明年二月的脑袋!他二人本就有嫌隙,再征个粮,叶阳巡抚还不得与伏王殿下拼命!”

朝臣们议论纷纷。延徽帝踌躇未定——叶阳辞月月上呈奏报,山东看着形势大好,今年多赚的一百万两他势在必得。可秦深若要领兵出战,没有钱粮也是寸步难行。从国库里掏军饷,与从山东本地征军饷,又何实质区别?都是朕的钱!

不过,还是有区别的,省了从金陵运过去的时间和人力。

而且无人不惜命,叶阳辞被迫掏出这笔军饷后,哪怕为了自己的脑袋也得豁出去,用加倍的税赋产出,去填补空缺。

延徽帝逐渐有些心动,沉吟道:“他二人素来不和……”

裴去拙胸有成竹:“正是因为伏王殿下与叶阳巡抚素来不和,于陛下与朝廷才是好事。不必担心他二人暗中勾结,借着战事割据一方。”

事关重大,朝臣们又是一阵议论,最后御史薛图南率先出列,说道:“伏王殿下与叶阳巡抚皆忠君爱国,只是彼此不投缘,关系冷漠。陛下若是担心他们不和,影响了战事,不妨给叶阳巡抚下一道旨,命他承担伏王军队的七成粮饷。而他所立下的年税赋翻番的军令状,期限可以延迟半年,待明年八月秋收后再清点核验。陛下觉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