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汴河辨(2/2)

记注官面无表情道:“天会六年,时任宋国大名府留守杜充,为阻天兵开决黄河,由泗水夺淮入海。”

虽然杜充后来降了大金,还当到了燕京行台右丞相,但他不说。

“哦?”黄蓉眨了眨眼睛。

赵秉文解释道:“所以黄河之水在淮北肆虐,汴河也因此废了,泥沙沉积,被冲刷成了平地。地貌之变事小,但百万民眾死伤流离,却是杜公美天大的过错。”

黄蓉却反问道:“金国不侵宋国,哪里来的这般人祸?”

赵秉文默然,不欲再答,他身为汉人,即使生於金仕於金,但也没有必要为金国攻宋之恶辩解。

见今时金国治下汉民民生之艰,亦可知当年金国侵宋时会做下何等的暴行了。

记注官被黄蓉这女扮男装的小丫头嘲讽,顿时詰问道:“黄姑娘是哪里人士?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怎说出这等言语?”

“海外岛民,非金非宋。”

“呵呵,原来是化外蛮夷,不知中国正统。”

“你才蛮夷呢!你......誒?你姓耶律?”

“......”

二十来岁的记注官转过脸去,不欲答话。

黄蓉得意笑道:“你一个辽国皇族,如此为金国吹捧,害不害臊呀?是不是整日提心弔胆,害怕完顏女真哪天把你捉了算后帐?”

还真是,其父耶律履在世宗时极受宠信,当今金主却早將他耶律家的羽翼剪除得七零八落了。

杨康此时来了。

当然,在赵秉文与记注官耶律楚材眼里,他是完顏康。

赵秉文当即咳嗽两声,暗示黄蓉可別再乱说了。

相识近月,多有交流,这点默契还是有的。

就是黄丫头过於伶牙俐齿了,他听得耶律贤侄被嘲讽,自己心里也难受。

耶律贤侄是契丹人,我也是汉人吶。

杨康过来后,两人在马上向他拱手行礼。

赵秉文向杨康详细介绍起来这位在开封休整时他刚混熟的耶律楚材,之前有黄蓉捣乱,他並未与使团中的参议兼记注官深聊,后来才发现这位並非紈絝子弟,竟也学识渊博、有过地方治理经验才干。

如今从地方转入中枢,在尚书省左右司任主事、兼翰林修撰,有记注之职。此趟出使归来,若按例封赏,是该顺理成章升任左右司员外郎了。

赵秉文特意介绍了其先父耶律履曾任相位,免得肃国公因其契丹人身份而生嫌隙。

杨康一听,这不巧了么!

中都被破时投降了成吉思汗,元太宗窝阔台的得力干將、后来当上蒙古丞相的耶律楚材?

有点意思。

但也仅仅只是有点意思而已,杨康暂时没有什么展露雄主之姿、使人纳头便拜的想法。

黄蓉向杨康讲述了汴河、华夷诸事,耶律楚材昂首挺胸、自生一股铁骨錚錚忠君爱国之气。

他心中庆幸,还好没有著了这小妖女的道。

赵秉文心知方才默认黄丫头詆毁金国之事,不言不辩在女真人看来也是不敬,也不知完顏康会如何做想。

耶律贤侄不会落井下石偷偷给我记上一笔吧?

赵秉文心中惴惴。

还好,肃国公宽宏大量。

他杨康又不是完顏女真,当然不会责怪赵秉文心向汉人;对耶律楚材表面忠心耿耿、实际不知作何想法的未来降臣也没有意见,反正叛的不是他的大金国。

这两个至少都是能把人当人的,算不错了。

“耶律兄请记,三月庚戌日,出南京路,无事。”

黄蓉却回忆起爹爹所述宋室南渡后的家国之悲,爹爹亦说“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她如今见这汴河,虽无此等感受,但念及爹爹绝不会喜欢金人......

她瞧著杨康,心道好师侄將来若不弃了金国小王爷身份,我绑也要將他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