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8章 728.衝突河北无所阻(1/2)
第728章 728.衝突河北无所阻
大名城內竭尽全力的供应宋军,真叫宋军吃上了肉包子和烧羊。军士们也並没有什么疲惫之色,如今这年头的兵,没有一双好脚底板是绝对不行的。
甲仗器械由队中的辅兵运输,大车在河北是不大好使的,但是独轮车確实方便。不单单是运粮食了,必要时甚至一部独轮车可以推两个伤员。往车板上一坐,便可隨队运动转移。
你说重伤必须躺下的拿什么运?不运。
这年头战场上受了重伤,除了极个別能够得到救治的將校,一般的小兵两三天內就得死。你就是皇帝,在征战的半道上得病,那也得死。前头辽朝的耶律德光,被中原义军打得抱头鼠窜,北归途中直接病死。
大陆另一头的狮心王理查,攻城中了一弩箭,当天晚上就死了个屁的。重伤、重病没得治,这年头就这样。
军队里即便有救治,也是救治能够短期內归队恢復战斗力的轻伤员为主,时代的局限。
因著大名城周宽广,张巡中军本队的九万人,能够全部顺利的进入城中。不过房屋是不充分的,只能在城內空地上搭建帐篷,临时居措。
其实中国古代的城墙,主要是按照军事、政治需求进行修筑的,並不是为了把所有的建成区框进去。
明清两代,江南的常州、无锡、苏州等城镇的城墙內部,几乎是完全建满的,城外还沿著运河、驛道或者之后的铁道分布大量的建筑。
而北方河北、山东很多地方的城池,其城墙內的建成区,最差的可能只有30%左右。
建成区只有50%一60%的比比皆是,城內基本都存在大范围的空置。
但这些空置区也並非毫无作用的,最简单的,城內需要至少两三个大池塘。平时可能只是城內一景,还会建两个亭台,战时就是要命的水源了。
许多空地还被人拿来种菜,《水滸传》里面东京大相国寺外头就有菜园,而且是大菜园。真打起仗来,这些空地也能拿来种稻穀小麦。
出现这一分化的原因,大概就是以两宋为界限的,北方的人口过疏,而南方的人口密集。南方城內想弄块地很难,北方的一般城镇內空地多得是。
尤其是大名这种军事、经济、政治,所有作用都失去的城镇,徒然留下四十多里长的颓败城墙,框起大片的空地。
先前把残元官吏安置在大名,也是因为大名方便临时屯驻大量的人口。经歷了短暂的混乱时期之后,大名虽然谈不上治理的井井有条吧,至少安置张巡的九万人没问题。
城內的粮屯还有足支三十万大军两个月的粮食呢,这也是大军进了城有包子吃的原因。至於羊?大名虽破,杀几千只羊的本钱还是有的。
巡视了一圈,確认军士身上都有绵衣,张巡便安心的回到临时行辕。军令一条又一条的签发出去,需要张巡直接指挥的部队,就有超过二十支,没有一个庞大的幕府协助,单单是传令就艰难万分。
而且张巡也只能控制到类似於师这个级別的部队,再往下,都得靠各个部队的统制、
副统制们来进行实际的发挥。
什么时候接到海都和乃顏会师的消息,什么时候出大名北上。
海都进兵也需要时间,即便是全骑,也不会在非必要时搞什么日行二三百里的战术操作。能够日行五十里,就算合格了。沿著水草丰美的地区南下,其大致的运动路线是可以预估的。
所以海都呢?海都已经从上都开拔南下,原本应该成为中原屏障的燕山山脉,被海都的七万余骑轻易飞度。
沿著先前忽必烈巡幸上都,往来大都的驛道,海都进兵非常顺利。按照计划,在上都取食之后下一站就是去大都取食。
大都周围已经建立起了基本的统治,被乃顏抓来的驱口,在皮鞭的督促下,恢復了当地的生產。粮食要说很多,倒也未必,但也足够临时给海都的七万骑送上十日的粮食。
有了十日之粮,一路衝到保州不是问题。
本身河北各方也没有什么明確的地理边界,只是因为正好有一条拒马河在,这才形成了天然的分界线。北面的涿州为乃顏所控制,南面的雄州、易州等处,理论上就还奉元正朔。
当然乃顏的大军一渡河,这些拒马河沿线的州郡,基本上都会倒向海都一方。毕竟蒙古的马蹄很近,而张巡的援兵太远。
再是高升的美名和威望,同架在脖子上的刀一比,终归逊色半分的。
不过也就仅此而已了,再往南,由於早先时候乃顏构筑自己的新王国,跨过拒马河大规模的抓捕驱口。导致了拒马河以南的去乡村化,和堡垒化。
去乡村化好解决,这个词汇就是纯字面意思。但凡是个没有防御能力,或者防御能力低下的村落,都被乃顏麾下的军士们打破了。一万帐的军士,人人都要掠得驱口,替他们耕种放牧属於自己的四顷地。
算上贬抑大都內的平民,乃顏所部掠得了十余万眾,终於把一万帐的精兵全部养活的脱了產。哨子声一响披掛上马,就算没有铁甲、皮甲的,也都有个掩心镜,有个铁兜鍪。
原本的曜石箭头或者骨刺箭头,全都换成了钢箭铁箭,装备、士气、精神面貌,都上来了。跟著他们的乃顏国王有肉吃嘛。
除开他这十来万人的劫掠,阿术还征丁捉壮,营建壁垒,囤积粮食。强征了上万人充军,运粮筑垒又死伤了上万。
野外但凡还有点残民,被刘驴儿一波招惑,也想著上山去抱犊寨屯守。最后还被张巡、阿术等反动封建头子给镇压了。
翻来覆去的抢人拉人,这河北的中部、北部,根本就没有什么无设防村落了。人口或死或走,或为驱口,或为签军。
去农村化,在短短两三年內,便基本实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