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683.海都真金会大都(1/2)
第683章 683.海都真金会大都
张珪復又出现在张巡的面前,陪他一道前来的,还有张弘略最小的儿子张琰。不必说,人质是一定要给的。要不然换不来张巡的军器和支援。
另外张弘略还有个不情之请,宋朝的官职他不受。或者说就由眼前的张和张琰受,
从始至终他张弘略都是,且只是带元的官,是带元的中奉大夫(从二品)。
带元在,那他选择不变节。带元要是亡了?亡了再说。
哼哼,理解,张巡有张巡的想法,张弘略有张弘略的谋划。现在谈不上各为其主,只是时代的大浪裹捲起来,张巡还能够搅一搅风浪,张弘略只能够隨波逐流,在怒海狂涛之中找寻一叶安棲的扁舟。
拜见张巡之后,张似乎还有点不好意思。他其实也是忠元派,不到最后一刻不准备降张巡的。但是和张巡促膝长谈之后,张巡同他说明了现状。带元在就不需要他投降,他继续扶持带元好了。
咱们这叫搁置爭议,共抗海都。
至少在抵抗海都一事上,两边的想法是一致的,海都来了那是真要剃头的。高於车轮的都得剃,尤其是忽必烈的铁桿支持者们,剃头已经是最好的归宿了。
要是海都不高兴,把银子融化了,扒开你的嘴往里灌。或者套上个麻袋,先拖行几十里,再纵马践踏成肉泥。这些法子在蒙古都有说法,可再怎么好听,也不如一刀抹了脖子死的痛快。
几子送来了,张巡也守信,先送十万支箭给张弘略。虽然十万支箭谈不上什么了不得的东西,可这玩意儿在战爭中就是纯粹的消耗品,没有一个统帅会嫌自己的箭矢多。
三国时的审配守鄴城,后来被俘,曹操劝降他,他张口就是“只恨箭支太少,不能射杀汝等!”
战爭迫在眉睫,张巡捨得分出自己的箭矢给张弘略,这诚意很足了。送箭这种事,就不需要张掛和张琰去办,自有他们家的家人推著独轮车,自宋军府库中取了北上。
二位小张,直接充入张巡的侍卫亲军,给张巡守二道门吧。和下怜吉岁编成一班,以前他们给忽必烈守宫门,现在给张巡守二门,一样的活。
瞧见张琰都来了,下怜吉列还准备喊呢,结果话到嘴边,立刻意识到自己爹早就和张巡暗通款曲了,他还能喊什么?
只能和二张兄弟拱拱手,你爹投张二啦?对啊,我爹也投张二了。
另外就是张巡既然和张弘略达成了默契,那么张巡的情报线就立刻扩充至保州一线。
虽然在雄壮滤沱河边也有张巡的人,但没有统帅会嫌自己的消息渠道多的。
得知海都·乃顏已经突破潮河之后,张巡便令张楨,两个时辰一报,有消息要报,无消息也要报。另外保州、雄州两处,也是如此,大都的情势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马上就要决定带元的存续了。
关於这一点,真金也是非常的清楚明白。太子左諭德李谦得知阔里吉思终於平定了大都的兵乱之后,立刻建议真金迁移回大都。趁著海都的主力还在潮河以东,真金完全可以安全的走避进去大都城。
但这时候有一个问题,忽必烈的梓宫怎么办?
忽必烈死於地震之后,大都方面就因为真金的处置不当,发生了动乱。所以忽必烈的梓宫一直没有运回大都,只是暂厝在大寧宫內。
正常来说蒙古人不兴什么厚葬的,甚至不封不树,成吉思汗陵到2025年都没有找到。
但是忽必烈这不是成了中原皇帝嘛,他本人还没来得及嘱咐怎么下葬,人就死了。
而为中原习俗所浸染的真金,在左右汉臣的建议下,为忽必烈准备了极为厚重的棺柠。另外按照事死如事生的习惯,要將忽必烈生前爱用的一概珍玩宝物,都隨同忽必烈下葬。
就像后世被发掘的万历皇帝,单单是衣服、袍料,就发现了六百件以上。王皇后的凤冠便有四顶之多,万历皇帝爱用的朱纱翼善冠和金丝翼善冠,以及冕等,尽皆陪葬。
就忽必烈那口棺材,得按吨来计算重量。
真要是拖著那口棺材一起往回走,怕是得走三天,才有可能全头全尾的回到大都。
眼下海都的前锋都到了潮河芦台场了,跑得快点,一天就能够赶到大都。真金必须立刻动身回返大都,以求庇护。留在防御薄弱的大寧宫园內,那就是自寻死路。
带梓宫,还是不带?
御史中丞张雄飞当即諫言,把忽必烈的梓宫交给伯顏妥为运送回大都,真金本人则是轻骑快马,先入大都为上。
不知道真金现在是不是有点后悔,为了显明自己中原皇帝正统继承人的身份,给忽必烈装的那么沉了。可现在哪还有时间给他迟疑犹豫,再犹豫海都杀到大都丽正门门口,想回大都都回不了啦。
很可惜,真金是个不容易下决断的人。
有人说是因为他从小研习佛法,所以性子平和温驯。也有人说是因为忽必烈的形象太高大伟岸,压得真金喘不过气来,使他无法成长。毕竟他做的决定不算数,忽必烈才是拍板的人。
总而言之,至少歷史上记载的真金,就不是个能够快速决断的人。
左右的蒙汉大臣围绕在他身边,劝他赶紧做决定。他一会儿拍拍忽必烈的梓宫,一会儿又望望距离他也没多远的大都,始终无法做出决断。
最后还是被他疏远的伯顏,撞开殿门了,阔步入內,叫一眾蒙汉大臣拥看真金先走。他再是被疏远,那也是怯薛。在带元,怯薛就是一等人。皇帝死了,宰相不能入內,怯薛可以。
真金刚想说些什么,左右蒙汉大臣一拥而上,簇著真金就往外边走。外头从骑早已预备妥当,跨上马便行。
如此真金只得命令伯顏,一路好生护送忽必烈的梓宫回大都,他先行开导,为他爹清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