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9章 629.宋日贸易多金铜(1/2)
第629章 629.宋日贸易多金铜
得知张巡要求取旱稻的种子,中午来吃饭的几位宰相反应挺平常。都到宰相这个级別了,稍微一分析,不就知道张巡是要往北面引种旱稻嘛。
旱稻的种植时间和水稻也没差多大,耕作技术上並无本质的区別。况且务农求本,在农业社会是很政治正確的一件事。劝农课桑,更是歷代皇家的重要表演科目。皇帝要搞亲耕或者亲农礼,皇后要搞亲蚕礼。
最好是再选几个擅长种植旱稻的老农,赠给衣食,请他们一道去淮南海州。协助进行旱稻的种植和收穫,若果有成效,可以授给农官差遣,教导子孙,之后一道跟著官军北迁。
这种事就不需要张巡亲自盯了,布置下去即可。反正一切等明年开春种下再说,不见到收穫,张巡是不会多费什么精力的。
亩產一百斤,连谷带壳一百斤,我都算你成功。人吃糙米,骡马吃糠,都很適宜。到时候推到燕云十六州,推到辽东,有得是肥由沃壤来种。
以防万一会忘记,张巡把这事记在了自己的小本本上。自从常州守城以来,张巡的记事本都写了好几十本了。权当备忘录,写的时候往前翻翻,能够避免忘事。
治理这么大一个国家,千头万绪,很多事情真的是转身就忘了。如果没有人提醒,大概率一辈子都想不起来。
至於南浦绍明,那就留在临安做客吧。
什么时候日本的旱稻种子送过来,什么时候出城。你提建议很好,但如果是戏耍於俺,张巡也有雷霆怒目的时候。
不过正好这和尚来临安,张巡就有心要问问了,中日之间的贸易现在是不是还非常频繁?是不是仍旧大量的对日本出口染料、丝绸、汉籍、瓷器、药材和钱幣?
除了钱幣外,这些东西其实都是可以不断生產的东西,从日本换取贵金属啥的,非常合算。浙东山区种植靛草,生產出靛蓝,再转运去日本,倍价於中国。
在浙东种植白蜡树,製成蜡烛,搁带宋不过十文二十文的,搁日本同样是倍价於中国。这些手工艺品送到日本,基本样样都值钱。
原本钱幣输出日本,还是个大问题,等到宋朝廷铸造铁钱之后,这个问题就得到了相当的解决。不单单是日本不要铁钱,早先金国还大量从南宋输入铜钱呢,等两淮行铁钱,
钱幣的走私立刻停滯。
铁钱实在是幣值太低,充当辅幣老百姓都不爱用。既重又烦,远逊於铜钱。
南浦绍明对於许多自禪宗山门习得的技术如数家珍,但是对於宋日贸易则不甚清楚。
平清盛时代,清盛以准三后的名义对宋沟通贸易,在此之后两国之间一直保持著庞大的贸易量。
之所以张巡会问南浦绍明,是因为中日贸易,尤其是日本对中国派遣的商船,绝大部分都是公卿武士贵族,以及大寺院大神社派出的。这一点即便到了明代,也是如此,只有这些日本贵人,才有建造跨海大船,以及筹备价值数万数十万贯商品的能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