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5章 615.带元经验可参考(2/2)
有一说一,再给带元在云南干上几年,这些在押赤城学习长大,已经完全是蒙古习气和思维的部落头领子弟,回到部落,成为头人。那不说彻底死忠带元吧,至少在带元没有露出劣势之前,肯定是会跟著带元一路干到底的。
除此之外,赛典赤还发动迁移入滇的军户,从段氏手中夺取的隱户,以及战爭中剃头俘虏的土兵,大规模的整修押赤城附近滇池的水利。
既疏又泄,前后通达,得利灌溉的良田何止二十万亩啊。单单是押赤城一城的屯田收入,就足够支应带元从大都派往云南的流官经费。
不仅够用,还有盈余,足够让赛典赤兴修回庙,招徠传教人员,进一步扩张回教在云南的影响力,事实上加强带元在当地的统治。
身当乱世,手里有粮食,那能干的事情太多了。至少赛典赤通过兴修水利和屯田设仓,在押赤城广施恩信。水旱灾害发生时,赛典赤就开仓賑济,地方咸受其恩。
带元做事还真挺直白的,剃头的时候是真剃头,高於车轮的都得完。但是等建立了统治,偶尔也会在类人的范围內,办点正经事。
不必说,张巡是听得津津有味,因为占城制晏的关係,张巡有过一丝恢復交州的想法。当然在恢復燕云十六州之前,交州张巡是碰都不碰的。
作为唐代中后期分裂出中原版图的帝国边疆,赛典赤在云南的经验,是很宝贵的一份资料。最好派个人去认真收集整理,之后作为恢復交州的参考。
包括参考回教的事,在大中华区域內,神权君授。听朝廷招呼的才是合法宗教,不听朝廷招呼的,那都是旁门左道,是淫祀,都属於打压和消灭的范围。
为我所用,那一切好说。不为我所用,还想学隔壁日本的净土真宗,直接在农户和村落之中建立基层组织“讲”和“请”,把支部建立到农户家,那就必然遭受到封建主义的重拳出击。
很好,说第二件事。
第二件事则是王安节在滇中二三月,进一步了解到,元军由於不断地招抚地方上的大小部落,
已经和缅邦蒲甘王打了好几仗。
就如宋军打土兵轻而易举一般,元军打蒲甘也是手拿把掐,非常的顺利。已经把蒲甘城都打破,设置了所谓的宣慰司和路。
不过这是前提,由於元军擒住了蒲甘王,导致蒲甘这个中央政权破灭。於是掸邦建立了阿瓦国,孟邦建立了勃固国,各自称土建制,交相攻击。
好事啊!
一个稀碎的缅邦难道不是好事嘛,尤其是这样碎的不够厉害,各自都有实力,互相灭不掉对方,来回拉扯。
就像交州陈朝虽然痛击占城数次,但都无法完全灭亡占城。而占城一度打破升龙府,同样也无法灭亡陈朝一样。
中南半岛的雨一旦下起来,直接下半年,在此期间一切的军事行动都不可能进行。如果不能够半年之內成事,並建立制度,加强驻军,则即便进入了这一地区,也会在年復一年的来回失联中,
被折磨消耗掉所有的精力。
毕竟大雨一下起来,除了中心城市,其他的村庄集镇,那都是完全失联的。根本就別想实时联络,或者控御。
同理,他们自己碎成那样,建立不起完全统一的王朝。宋军想要强势介入当地,也得做好心理准备,绝对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成的。
虽然王安节说这个话,可能有点干预中枢的决策,但王安节作为张巡这个政权的重要股东,兄弟子侄都投靠到张巡旗下,有些话他觉得还是要说的。
恢復中原旧郡,再打下燕云十六州,那是既定的政治军事任务,千难万险也要干下去。不干下去,张巡就没有统治合法性。
可恢復了中原之后呢?千万別做一个好大喜功的统治者,想著去中南半岛这一块地方撞一撞扩张疆土。
“你说的也不无道理。”王安节这两件事说的都是实在话,张巡自然认可。
“南蛮边瘴,治理艰难吶。”
“我亦知晓。”张巡只是点头。
一个封建帝国的统治显然是有极限范围的,帝国建立初期有钱有人,能够控制的疆域就大。如果连续遇上几任励精图治的帝王,甚至可能把扩张的態势一直维持到中期。
带元不就是,从成吉思汗开始算起,到忽必烈这会儿,已经六任统治者了。代代都进行扩张,
武功极强。
可等到中原內部自己都开始展现歷史周期律,土地集中,人地矛盾加大,那核心都管不过来,
边境自然属於可弃之物。
汉朝、唐朝的疆域一度都非常庞大,可王朝中后期的內缩,也缩的非常大。唐朝直接缩掉了一个南宋的面积。
“我想节帅也是心中有数的。”王安节瞧张巡的样子,就基本確认张巡確乎是没有对南边產生巨大的兴趣。
他也是在来的路上想的,张巡派他去滇中打草谷,若果仅仅只是打草谷那也就罢了。可要是为將来宋军再次张大南方的边疆而打前站呢?
彻底在这些极边区域建立统治,实在是一项成本非常巨大的工程。王安节本人並不十分支持,
甚至觉得这不切实际。
不如就留著滇中的元军,或者交州的陈朝,隔三差五的去打打草谷,既能够练兵,又能够富財,多好啊。
“有数有数。”张巡只是摆手,表示自己知道了。
交州陈朝也就罢了,滇中大理这块肯定是要打下来的,不仅要打,还得汉化內属吶。毕竟如果任由他独立,或者碎片化,再过几百年英国人就直接来了。
你能想像英国人的边界一直划到重庆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