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579.炮打夯土不奏效(2/2)
不论是襄阳炮这种重型投石机,还是眼前的青铜炮,在对夯土城墙的破坏上,都相对乏力。
襄阳炮的优势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射程远,可以是在基本无伤的情况下打击敌城。另一个是曲射功能,可以在安全距离对敌城城內的建筑进行攻击和破坏。
真要是能够直接摧垮襄阳城十米厚的夯土包砖墙,那就不会在襄阳城下合围六年了。
主要还是图他一个曲射,碰上不那么精明的守將,根本对付不了曲射这一招。很快城內民房和城壁上的木质防御建筑就会被摧毁殆尽,而守军的意志也会至此消耗一空,失去防御的决心和能力。
但是吧,襄阳炮在野战中,则过於的笨重,根本不在野战的配置之中。
眼前的这门青铜炮,虽然只能说是直射炮,但胜在只有几百斤,找一部牛车一拉就能隨军走。在部署上相对於襄阳炮也更加容易方便,从车上搬下来挖个坑,垫上沙包就行。
嗯,还没发明出炮车。
炮车这可是个非常高级的军事科技,一代一代演化发展,逐渐发展到可以相对容易的隨同团级乃至於营级单位快速行军部署,这在如今其实是非常难以想像的。
“那照你这说法,不能打城,只能打人咯。”张巡的预期大伙儿都知道的,就是希望一炮打破大都城墙,那就太好了。
“能打人就不错了。”谢拉非常直白。
“打进城內呢?”张巡没在意,继续询问道。
“抵近施放就可以。”
“抵近?”
谢拉示意用木牌把之前只有四米多高的夯土墙加高到七米左右,带宋的城池一般很少能修造城墙到七米以上的。常州当初也就五六米而已,还是天下有数的名城大镇了。
也就极少数军事重镇,或者小而坚厚的堡垒,或者像临安这样的行在,才会耗费巨资,修筑八米十米,甚至更高大的城墙。
大概一路推进到距离夯土墙二百五十米的距离,谢拉又叫施放。果然,不论是铁弹还是子母弹都能够越过七米高的城壁,进入城內。
唔·.—·
该怎么形容呢,张巡一时间还真说不上早期火炮和重型投石机之间的优劣。难怪早期火炮的发展一波三折呢,有人开始往口径上堆,有人则往轻便易携带上改,似乎是准备把火炮变成某种使用单一化专门化的武器。
“若有十尊百尊,这炮临阵打一发,不比你发三矢来的强。”谢拉倒是有过计算,他亲眼看过几十万人大会战的嘛。
如果按照他的说法,战场上临敌发三矢,也就是百十米的距离,之后两军便交接作战了。战场宽度是有数的,投入的弓弩手自然也是有数的,但是假设投入了这门青铜炮,顶多也就占三个弓弩手的身位,却可以发挥出至少一百名弓弩手的杀伤力。
如果有一百门炮同时发射,那就等於一万名弓弩手乱射。
说句实打实的话,这火力密度和强度,普通的军队根本近不了身,挨这一轮就溃退了。甚至都发生不了肉搏战,直接获取胜利。
那种能顶看炮火前进的精兵,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就算是张巡,怕是也就几万这样的兵吧?
一百门炮齐射,至少能够弄死弄残几百个精兵。张巡作为全国第一大军头,承受的住这样的伤亡,別人可承受不住。
普通的军头,一镇兵五千人,生券勇敢才一二千。一轮打死打残攻打而来的五百,他这整支队伍都动摇跑路啦。
这大约也是中国根本没有发展出所谓西班牙大方阵,或者莫里斯大方阵的原因之一,
因为中国军队的火力密度很强,换到同时代的欧洲,怎么看怎么觉得浪费。
决定瑞典和俄罗斯在欧陆北方霸权的波尔塔瓦会战,彼得一世只携带了七十二门火炮。四万五千人的大军,居然仅配置了这么点火力,在明清,甚至是清顺的大规模会战中,都是不可思议的。
双方的火炮口径、威力和操作水平固然有差別,但是明军、清军和大顺,哪个不是几百上千门佛郎机和虎尊炮林立,里啪啦先炸了再说。
即便是红夷大炮这样的舰载重炮,数量也和彼得一世打决战一个数量级。在这样的火力密度下,玩西班牙大方阵不是不行,但绝对不是最完美的选择。
双方战爭的形式实在是有大量的不同之处,很难说照搬一个战术到一万公里以外的地方能发挥出什么奇效。
现在谢拉的意思就是这玩意儿打普通军队,火力密度甚至可能直接把敌人打崩溃,结束战斗。没瞧见赵是和张巡都嚇了一大跳嘛,说明这玩意儿確实既有杀伤力,又能够嘘人。
如果打精兵,那一百门炮能致死致残几百名敌军,这就是赚了。冷兵器时代的精锐老兵,培养一个代价太大,十万人死的只剩一万人,才能拉出来。
横竖都是赚,行不行吧。
“也有点道理—”张巡想想这说法似乎也没错。
“放心,我后面继续试,总有个说法。”谢拉似乎对这玩意儿起了无穷乐趣,开始积极钻研了。
“行。”张巡自无不可。
一旁的赵是纯当是看了个新鲜,他大概能理解这玩意儿在战爭中是有用处的,不过似乎和襄阳炮各有优劣。並不能完全取代襄阳炮,那也就是个军器,谈不上什么跨时代的发明。
不过能出来玩还是挺高兴,和他的表兄杨嗣昌两个人嘰叭喳喳聊个没完。杨嗣昌本来是要出外为清淮军判官的,但是被赵是拦了下来,改任户部架阁。
显然赵是是希望自己的表兄留在临安给自已效力,张巡也没签改,听从了赵是的这个请求。倒是马端临出外为大理司直·添差通判潭州,韩性同也出外了,担任萧山县尉。
张巡说了嘛,就是要设置两三万个地方上的八九品小官吏,而且让进士也出外去州县了解帝国的实际情况。让他们在选海里起伏一番,干上三五任判司簿尉,再出来当州县官或者进入中枢各部门。
马端临临走之前还来拜会张巡呢,虽然张巡不是主考,但是殿试上他瞧得明明白白,
绝对是张巡力主,他才能够“三元及第”,夸名游街,真感恩。